律师文集

李艳律师
李艳律师
湖北-武汉
主办律师

扰民怎样解决——相邻权纠纷

名誉/肖像/人身权2016-06-16|人阅读

扰民怎么解决——相邻权纠纷

王某夫妇新婚不久,通过父母资助,凑齐首付,买了一套近百平米的三居室商品房,房屋装修好之后,即置办一新入住进去,最近积极准备“造人计划”,天天都充满幸福的味道。然好景不长,不久其楼上就新搬来一家住房,从装修到入住,近三个多月的时间,让楼下小夫妻真正体会到这楼板实在太薄了,叮叮咚咚的装修和拖动物件的声音就没消停过,好容易盼到装修完工,这家人居住进来,没想到更大的麻烦等着他们:孩子的哭闹声,玩闹以及女人的打骂声,咚咚的脚步声,不分白天和黑夜,小夫妇忍无可忍,上门交涉多次,可是这家人似乎“公德心”缺失,根本就不收敛,怎么办?小夫妇俩简直欲哭无泪。。。

以上案例,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从法律角度来说,以上扰民案例,大致可归为“相邻权纠纷”

一、什么叫相邻权纠纷

相邻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毗邻的不动产所有人或使用人之间,一方行使所有权或使用权时,享有要求另一方提供便利或接受限制的权利。

通俗的来说,相邻权产生自邻里之间,包括楼上楼下,相邻的前后左右房屋等建筑物所有人或使用人之间。

相邻权的种类,我国《民法通则》和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中,大致确定为四类:(1)相邻用水、排水纠纷(2)相邻采光、通风纠纷(3)相邻土地使用关系纠纷(4)相邻损害防免关系纠纷。现实生活中的相邻关系已远远超出上述范畴,例如文章开头提到的案例,谈到的噪音,震动对人正常生活休息的妨害,还有类似异味、煤烟、强光等,已越来越多的在人民法院审判实践中出现。笔者认为:邻里之间,以和为贵,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上述案例,实质上亦是一个人的公德心的体现,不是任何人都喜欢通过法律救济途径来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而法律救济本身亦是解决纠纷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即不到万不得已而不为之,因此寻常百姓最喜欢的,恐是最经济,最有效,亦是最高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如何解决相邻权纠纷

上文说过,相邻权种类大概分为四大类,本文主要争对开头谈到的案例,即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相邻纠纷来谈,如何经济有效的解决问题

1、谈判——动之以理,晓之以情

这是最温和,亦是最高效的解决办法。当然,要想打动对方,前提是,你态度诚恳,对方有公德心,你还要有一定的口才和说服感化对方的能力,呵呵。能够化干戈为玉帛,最终双方之间成为好朋友,更是最美满的结局。万不可一上来就吵架,显出一副气势汹汹的神情,最终得不偿失。

2、协调——第三方介入

在第1种方式不生效的情况下,对方的公德心缺失便展露无遗,对待这样的邻居,找第三方介入,未尝不是一种好方式。首先想到的是:小区物业。国务院颁布的《物业管理条例》第四十六条规定:对物业管理区域内违反有关治安、环保、物业装饰装修和使用等方面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制止,并及时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因此出现上述邻里纠纷,小区物业管理公司有义务帮助协调和严加制止。其次是:公安机关。物业公司必竟不是执法部门,没有行政执法权,在小区物业介入的情况下,如果对方仍然不予收敛,则受扰居民可以报警。《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八条规定: 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但受害人需要注意的是,报警的即时性,因为公安机关办案讲的是证据,不要在事后报警,作为行政执法部门,公安机关具有一定的威慑力,并有行政处罚权,且拨打110报警,警方必须出警。且对出警事由会有书面记录,日后对收集证据亦提供便利。 3、诉讼 在上述两种方式均不能有效解决纠纷的情况下,受害人可采取诉讼的方式。但此种方式是否能从根本上解决邻里纠纷,笔者无法妄言,只是受害人在不断采用各种方式积极维权的过程中,向缺失公德心的邻居展示的决心和勇气,亦无疑会使得对方的压力不断增大,使其最终付出金钱的代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无疑是积极的,也是正能量战胜“丑恶面”(估且这样表述)的最终体现。 关于承担责任方式,我国《民法通则》第八十三条规定了三种形式:停止侵害、排除妨碍及赔偿损失。在本案中,受害人是否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显然,受害人受到的损失非物质损失,更常见的表现为精神损失,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自然人因下列人格权利遭受非法侵害,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一)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笔者认为因邻里噪声、震动等侵害的是对方的休息,正常生活权,其实也就是健康权,依此司法解释精神是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的,只是是否达到精神损害的度,却要由人民法院依实际的案情,结合受害人相关证据来确定。

本页面内容信息由律师本人发布并对信息的真实性及合法性负责,如您对信息真实性及合法性有质疑,请向法律快车投诉反馈。
律师文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