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百科详情

名誉权

发布时间:2009-11-24 09:09:39浏览量:367

  一年轻女子在南京新街口万达广场楼顶平台拉起巨大的横幅,上演了一出“跳楼秀”。因为是在南京最热闹的新街口,引来几千人围观,并造成严重交通堵塞。警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其救下。

  横幅上赫然写着南京一位机关干部的姓名,并有“还我孩子”等耸人听闻的字眼,此事很快闹得满城风雨。据媒体报道,女子当天就因过激行为受到了治安处罚。而记者日前获悉,男事主以名誉权受到侵犯为由将女子告上法庭。法院现已作出判决:男事主获得1000元精神抚慰金。

 名誉权

  名誉权是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社会评价、人格尊严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名誉是社会或他人对特定公民、法人的品德、才干、信誉、商誉、功绩、资历和身份等方面评价的总和。公民、法人享有维护自己获得公正社会评价的权利,是其参与社会关系,进行正常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保障,法律禁止侵犯他人的名誉权。

  名誉权主要包括公民名誉权和法人名誉权两种。公民的名誉权通常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任何新闻报道、书刊进行真人真事的报道都不得与事实不符,影响公民原有的社会评价;(2)公民的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无权向社会公开或传播;(3)任何人都不得以侮辱、诽谤的方法,损害他人名誉;(4)任何人不得捏造事实,陷害他人,损害其名誉。法人的名誉权虽其本身无直接经济内容,但往往对法人活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重大影响。机关事业法人的名誉权受到侵害,其社会威信就可能降低,工作计划就可能受阻;企业法人的名誉权受到侵害,就可能使其生产、经营、销售受到影响,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倒闭。

  侵害公民、法人名誉权的行为主要有:其一,以侮辱方式侵犯他人名誉。即以口头、书面或暴力方式,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贬损他人人格。其二,以诽谤方式侵犯他人名誉。即以隐瞒真相、捏造事实并加以传播的方式诋毁他人名誉,损害他人尊严。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行为主要有:新闻采访报道中,严重失实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的;文学作品中虚构事实,对他人进行诽谤的;传播谣言对他人进行侮辱的,等等。侵犯名誉权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各式各样的,既可以是口头或书面的方式,也可以是以行为动作的方式,既可以表现在电视、报纸上,也可以体现在电脑网络中。只要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并且实施了贬损他人名誉的行为,造成了对他人的侵害,均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犯。

  值得重视的是,公民的名誉权不仅存在于其有生之年.而且延续至其死亡后,死亡公民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虽已终止,但基于对死者亲属感情的尊重和对良好社会风尚的维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规定,自然人死亡后,其姓名、肖像、名誉、荣誉和隐私仍受法律保护。

  公民的名誉权、法人的名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同时公民因名誉权受到损害的还可提起精神损害赔偿。

3~15分钟,获得律师专业解答

免费咨询律师

当前律师在线24662

今日律师解答:4845

百科法律条文
寻衅滋事罪立案标准 615浏览
故意伤害罪量刑标准 245浏览
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 501浏览
诈骗罪立案标准 324浏览
工伤赔偿标准 365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