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员工辞职具体流程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8-30 21:23
人浏览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公司与公司之间的竞争压力变的越来越大,一比较起来就会有公司变得不那么有前途,这个时候员工就会大部分选择跳槽。当然离职是需要申请的。下面就让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员工辞职具体流程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员工辞职具体流程

  1、员工原则上应提前30天将书面《辞职报告》交到人事行政部 ,并领取离职手续表。人事行政部对离职员工进行离职面谈, 了解其离职原因并做记录。

  2、按照离职手续表办理相关手续(附表1) :

  (1)离职员工将离职手续表交部门负责人签字。部门主管以上岗位需经总经理签字。

  (2)由离职员工所在部门的助理向离职员工收回工作证,员工手册 ,工作服 ,办公用品,确认上交无误后由助理签字确认 。

  (3)由财务部检查离职员工与公司在财务上是否有拖欠(包括所借款项 ,出差报销 ),如有拖欠当场清还,无拖欠则由财务部在离职手续表上签字确认。

  (4)离职员工在得到离职手续表上所有需要的签名后,人事行政部向员工出具"关于与XX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

  (5)人事行政部安排人员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终止、解除劳动关系备案手续;凭备案审核意见,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中止职工社会保险关系;同时封存离职员工的公积金。如离职员工需要转移公积金则由人事行政部根据其所提供的新账户进行转移,如需取出则由员工自行办理。

  (6)人事行政部在职工解除劳动关系之日起30日内,到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失业保险待遇审核手续。

  (7)人事行政部将离职员工的档案重新归档,同时结清工资。

  二、员工离职有哪些注意事项?

  签离职协议时细节问题处理

  1、在协议中明确谁申请提出解除劳动关系

  根据法律规定,如果是员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不用支付经济补偿金;而如果是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则需要向员工支付一年一个月标准的经济补偿金。

  2、经济补偿金问题处理

  如果涉及到经济补偿金的,根据《最高院关于劳动合同法的司法解释三》第十条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办理相关手续、支付工资报酬、加班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达成的协议,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且不存在欺诈、胁迫或者乘人之危情形的,应当认定有效。所以,只要双方能关于经济补偿金达成一致,不是按法律规定的标准履行的,也可认为有效。

  3、补偿项目项目处理

  协议中最好能罗列全部的补偿项目,或者有“包括但不限于”以及“以后再无其他争议”等表述,以便一次性全部解决。

  4、通知手续需到位

  关于通知手续的到位,最主要在于公司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情形,包括合同到期不续签、员工违纪解除,特别是不辞而别的情形。

  针对员工劳动合同到期不续签的,公司能提前一个月书面通知,明确告知公司将不再签订劳动合同,通知他何时何地办理工作交接。针对用人单位利用《劳动合同法》39条、40条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要注意内部流程的合法性,也就是:1、员工违纪行为的确认,如严重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旷工等;2、解除通知的作出与送达,要注意必须是违纪行为与解除依据相一致;确保解除通知能送达员工(具体方式见以前相关风险预警的内容);3、解除决定告知工会,解除通知交由公司工会备案一份。

  三、用人单位擅自变更合同劳动者离职是否能要求赔偿

  1、用人单位擅自变更合同员工离职属于被迫辞职,可以主张经济补偿

  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金是法律规定的用人单位应支付员工的离职补偿。一般而言,员工主动辞职的,用人单位无需支付补偿金。但如果出现“被迫辞职”情形,员工仍可向用人单位主张经济补偿金。

  根据我国相关劳动法律法规的规定,劳动者单方提出辞职,用人单位无须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因此部分用人单位会利用劝使、胁迫等方式使劳动者辞职,以达到无须支付经济补偿金的目的。但如果出现“被迫辞职”情形,员工仍可向企业主张经济补偿金。

  2、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标准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员工辞职具体流程的全部内容。总的来说,员工要按照公司或者用人单位的相关流程来辞职,不然就会留给自己一些没必要的麻烦。欢迎咨询法律快车的相关律师,他们会为你做出专业的解答。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