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见死不救在刑法中判处什么处罚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9-12 08:45
人浏览

  见义勇为一直是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从小就被这么教育,但有也有人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选择了无视,见死不救是不是犯法是大家关注的问题。那么,见死不救在刑法中判处什么处罚?见死不救是故意杀人吗?见死不救是一种什么心理?针对这几个问题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见死不救在刑法中判处什么处罚

  见死不救是一种不作为。见死不救构成犯罪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行为人负有实施特定积极行为的法律性质的义务。这种义务要求是法律性质的义务,并且要求其内容是积极行为。这种义务的来源主要有:

  (1)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的义务。如我国《婚姻法》规定,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因此,拒不抚养、赡养的行为,可能构成不作为犯罪。

  (2)职务或者业务要求的义务。如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履行相应职责的义务,值勤的消防人员有消除火灾的义务等等。

  (3)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如合同行为、自愿接受行为等可能导致行为人负有实施一定积极行为的义务。

  (4)先前行为引起的义务。这是指由于行为人的某种行为使刑法所保护的合法权益处于危险状态时,行为人负有的排除危险或者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特定积极义务。成年人带着儿童游泳时,就负有保护儿童生命安全的义务。

  2、行为人能够履行特定义务。

  3、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危害结果。

  二、见死不救是故意杀人吗

  1、有能力不救的,可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

  2、在刑法理论中,有一种不作为形式的犯罪。所谓不作为是指犯罪人有义务实施并且能够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即应该做也能够做而未做的情况。

  而不作为客观方面需要具备三个条件:

  (1)一是行为人负有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这是构成犯罪的不作为的前提。这包括: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义务;职务上或者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由行为人先行的行为而使法律所保护的某种利益处于危险状态所产生的义务等。

  (2)其次是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性而未履行,但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具备履行该项义务的实际可能性,则不构成犯罪的不作为。

  (3)第三行为人未履行特定义务的不作为行为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即不作为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

  三、见死不救是一种什么心理

  旁观者效应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之所以出现“见死不救”这类行为,其实是受到“旁观者效应”的影响。旁观者效应,指的是,某个事件的目击者越多,人们就越不可能伸出援助之手,而会选择冷眼旁观。

  有的人认为,旁观者效应有悖常识,照理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人越多,相互之间能够提供的帮助也就越多。其实不然,上世纪80年代,一项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已经很好的印证了旁观者效应的存在。

  心理学实验

  心理学家约翰和他的同事兰特邀请了一批志愿者参与实验,并且没有事先告诉志愿者实验的目的,只是告诉他们参与关于大学生活的问卷调查。在志愿者填写问卷的过程中,实验室被设定会出现一些烟雾,研究人员计时观察这个过程中人们做出反应的时间。

  结果发现,当实验室只进去一个人时,有80%的人很快就发现了烟雾,并及时将情况报告给实研究人员,而如果有三个人结伴进入实验室时,这个比率会下降至了45%。

  更令人震惊的是,当20个人都处于实验室时,虽然很多人发现了异常情况,也并未报告给研究人员。因此,约翰得出了结论,随着在场人数的增多,参与者会认为报告情况不是自己一个人的责任,进而选择沉默、置之不理。

  亲社会行为

  又有人指出,“旁观者效应”的背后,存在着“责任分散”现象。当在场的人数很少时,他们会受到道德与良心的驱使,意识到如果自己置之不理,当事人就会受到伤害。因此,他们会立即做出反应,做出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

  而当在场的人数增多时,人们会觉得即使自己不站出来,也会有其他人来管这件事。就算悲剧真的发生了,也不是自己一个人的责任,更不用受到良心的谴责。因此,当很多人同时目睹当事人需要帮助的情境时,反而会选择保全自己,不作为。

  所谓见死不救,即人在应对他人危机情境下做出的消极反应,不仅与自身的低良知、低道德感挂钩,还会受到在场其他人的影响。本文讲述的“旁观者效应”,揭示了人在社会环境中的普遍表现,即尽可能的保全自我,尽可能少的承担社会责任。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你准备的“见死不救在刑法中判处什么处罚”的全部内容,法律快车小编提醒大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时候,应该勇敢一点,该出手时就出手。如果你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提供帮助。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