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民间借贷纠纷法院一般怎么样判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9-16 07:09
人浏览

  由于债务人不及时进行债务的清偿,导致了民间借贷纠纷往往通过法院来进行判决。所以下面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民间借贷纠纷法院一般怎么样判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解决相应的问题,当然大家也可以咨询法律快车。

  一、民间借贷纠纷法院一般怎么样判

  对于民间借贷,法院会通过产生的借贷事实进行判定然后再去判决。

  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有着明确规定,如果经过查证,民间借贷诉讼如果是虚假的,原告即使申请撤诉,法院也不会准许,并根据民事诉讼法相关关规定驳回原告请求,并且对于诉讼人伪造虚假诉讼,按照法律规定对其进行罚款、拘留,如果其行为构成了犯罪,即送往相应的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如果是单位进行虚假诉讼,或者参与了虚假诉讼,对于该单位,法院应该对其进行罚款处置,对相关的负责人进行
罚款、拘留,如果其行为构成了犯罪,即送往相应的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证明上的签字和盖章,如果没有明确的表明保证人的身份或者没有明确提出其所需要承担的责任,或者通过其他证据证明其为该债权协议的保证人,那么借款方要求该保证人承担责任,人民法院是不予支持的。

  如果通过一些网络平台,双方形成了借贷关系,如果网络平台仅仅是提供了媒介服务,那么要求其承担担保责任的话,人民法院是不予支持的,所以还是需要大家注意。

  人民法院支对有着明确的证据证明出借人请求网络贷款平台提供担保责任的,则会予以支持。

  二、民间借贷纠纷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根据《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一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约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同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的有关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

  有关民间借贷的规定还分散在《合同法》和最高人民法院1991年和1999年的两个司法解释中。

  在《合同法》中,借款合同作为一种民事合同被集中地归入在第12章中。其中,第1条规定:“借款合同是指借款人向贷款人借款,到期返还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第210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贷合同,自贷款人提供贷款时生效。”第211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对支付利息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的,视为不支付利息,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约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利率的规定。”很明显,《合同法》对民间借贷合同是采取区别对待的,主要表现在借款主体和无息推定原则上。

  最高人民法院于1991年8月13日下发了《关于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可以说是人民法院在审理借贷案件过程中的一个最具直接意义的指导性文件,旗帜鲜明地承认民间借贷的存在与发展并且持积极支持的态度。从《意见》整个内容来看,尽管其中个别条款同样可以适用于金融机构的借贷纠纷,但所有条款都充满了一种专门针对民间借贷而为的精神。《意见》认为,第一,民间借贷法律关系主体的一方总是公民,民间借贷不可能离开公民一方面而存在;第二,公民之间的借贷纠纷、公民与法人之间的借贷纠纷以及公民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借贷纠纷,应作为借贷案件来处理。后来,鉴于实践中公民与企业的借贷行为的效力认定混乱,最高人民法院于1999年制定了相关的批复,即《关于符合确认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的效力问题的答复》。该批复规定:公民与非金融企业之间的借贷,属于民间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即可认定,从而将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的含义进一步明确化。根据该批复,民间借贷可以理解为公民之间及公民与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借贷。

  三、民间借贷纠纷处理的原则有哪些

  1、人民法院审查借贷纠纷案件的起诉时,要求原告提供书面借据;无书面借据或无法提供的,应提供必要的事实根据或与自己无利害关系的两人以上的证人证言,来支持自己的主张。

  2、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利率的4倍(含利率本数)。超出此限度的,超出部分的利息依法不予保护。借贷双方对约定的利率发生争议又不能证明的,可参照上述规定计息。

  3、出借人不得将利息计入本金谋取高利,审理中发现借款人将利息计入本金计算复利的,只返还本金。

  4、借贷双方对有无约定利率发生争议,又不能证明的,可参照银行同类贷款利率计息。

  5、公民之间的定期无息借贷,出借人要求借款人偿付逾期利息,或者不定期无息贷款经催告不还;出借人要求偿付催告后的利息的,可参照银行同类贷款的利率计息。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民间借贷纠纷法院一般怎么样判的全部内容。民间借贷的审理是有足够的法律支持的,除了法律规定之外,还有专门的司法解释。如果你还有更多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的相关律师,他们会为你了解专业的解答。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