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我国电动车产业驶上快行道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7-30 14:56
人浏览

  8月18日,被称为电动车产业“国家队”的央企电动车产业联盟在北京成立。这次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国资委)出面召开的成立大会不仅召集16家央企的负责人,而且一些国家部委的负责人也悉数出场。对于这次庞大的“造车”运动,政府、业界甚至消费者都寄予厚望。

  成立大会上,16家央企负责人在共9章52条的《中央企业电动车产业联盟章程》(下称章程)上签名。章程明确提出“要构建联盟内电动车技术知识产权的有效共享机制和保护机制”。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贺化在出席成立大会时表示,产业联盟的成立将有利于整合我国现有电动汽车领域专利技术资源,增强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的能力,掌握拥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形成整体竞争态势。

  打造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平台

  此前,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在电动车研发领域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状况。尽管企业的积极性足够,但缺乏整体发展规划和技术标准路线的指引,汽车企业研发电动汽车只能自行摸索。比亚迪汽车率先实现了纯电动汽车的量产,但市场反应并不理想。

  对于央企电动车产业联盟的成立,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表示,联盟的主要任务是整合中央企业资源,建立推动电动车产业整体发展的开放技术平台,统一产业技术标准。为此,章程提出联盟的近期目标是“促进产业相关技术标准的统一,协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中长期则是要“掌握电动车核心技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电动车企业和品牌”。

  李荣融表示,中央企业具备发展电动车产业的整体优势,有条件有能力更好地发挥带头和表率作用。一是产业链比较完整。在整车研发、设计、制造方面,一汽、东风、长安等企业自主研发生产的电动车已经下线运行。在电池研发制造方面,中海油力神、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中航工业洛阳院等企业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充电设施建设与服务方面,国家电网、中国普天等企业已经建成了一批示范工程。二是在研发方面具备较强基础,并取得了一定突破。这些企业在电动车研发设计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专业化科研队伍,一些自主研发的车型列入了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

  事实上,在联盟成立之前,一些央企,如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就已经在一些城市开进行充电站和充电桩的试点建设,中海油和中国普天联合成立的新机构——普天海油目前正在开发和推广电动车充电新的运营模式——电池租赁。同时,该公司在充换电集成设备等技术领域已获得知识产权。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国际项目经理刘忠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航天科工将重点开展新能源汽车动力总成系统中的电机及控制系统、动力型磷酸铁锂电池、电池管理系统、全浮式行星变速机构4大核心技术研究。他认为,当前中国电动车技术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水平,中国企业有能力也必须建立统一的电动车产业技术标准。今年3月,由丰田、日产、三菱、东京电力等公司牵头的日本电动车充电协会正式成立,该协会的目标是要使日本的充电技术成为全球统一标准。

  占据电动车产业知识产权制高点

  今年将出台的《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2011年至2020年)》草案显示,要建立有效的共性技术平台共享机制,这凸显了国家以联盟的方式赢得国际竞争的决心。李荣融在成立大会上表示,加入联盟的企业需要各自发挥专长,一起把电动车的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拿下来,统一产业链各环节的接口和标准,实现产业共享,并采取多种方式促进研究成果和知识产权的共享。

  对于知识产权的共享原则,章程明确规定:“每个项目开发之前,联盟内的单位要先签订知识产权归属方面的协议。在共享时,将无偿向联合开发会员单位辐射和推广,采取相对优惠的条件向联盟内未参与开发的其他单位有偿转让,采取有偿方式向联盟外的其他企业转让。”


  作为汽车工业的新兴领域,电动汽车技术必定会有很多原始性创新成果产生,采用什么样的知识产权策略保护电动车的创新成果是车企必须面对的问题。记者从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上以电动车为关键词搜索发现,共有5129件专利申请,其中发明专利申请991件。这表明目前由于电动车的商用化还未大规模展开,国内外车企在我国的知识产权布局尚处于初始阶段。这为我国车企抢占电动车知识产权制高点提供了有利时机。

  据悉,目前,我国的电动汽车产业通过快速发展已经掌握了初步数量的自主知识产权,在部分技术领域有所突破。以纯电动汽车为例,在其电池、电机和控制技术3大技术领域,我国汽车领域已经初步具备了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我国在锂离子动力电池研发和应用上处于世界前列。我国锂电池所需要的锂资源储量为380多万吨,居世界第二。

  尽管如此,我国企业在电动汽车方面所掌握的关键技术仍然有限,尚未形成与产业相适应的产业保护网络。专家表示,电动车企业要加快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布局和积累,争取在若干关键技术和优势领域率先实现突破,才能赢取未来市场。(知识产权报 记者 向利 实习记者 孙冠杰)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