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详情

别人知道我的银行卡号和银行卡密码,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每个月向我的银行卡转账和取款违法吗?

信用卡纠纷 2023-08-18 19:42 人浏览
共17位律师解答
  • 首先我认为您和这个别人是委托授权关系,你授权对方取得你的银行卡卡号和密码用于做某些事情,那么对方只能在你授权范围内使用该银行卡,除非你有明确表示对方可以随意使用银行卡不用经过你的允许,否者你不知情,未经你同意的情况下存钱取钱等其他使用银行卡属于侵犯你的权利,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如果因此有损失还可以让其赔偿。 如果对方用他人银行卡存取款是为行使违法犯罪行为,如洗钱等,还可以追究刑事责任。 建议1、最好不要随意将银行卡密码告知他人,即便告知密码也应明确对方使用范围,不得用于做违法犯罪的事情。2、定期关注银行流水,遇到异常及时更换密码。
  • 如果别人只是知道了你的银行卡号,一般情况下没有危险。 但是如果别人同时知道了你的银行卡号对应的支付密码、短信验证码,又或者是同时知道了你的信用卡卡号和对应的CVV2码,就比较危险了,可以顺利通过支付安全验证,将你的卡内余额转走或者使用你的银行卡进行消费。
  • 建议自己的银行卡勿提供给他人使用,以免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还有可能触犯刑法
  • 你好这个是违法的现在是什么情况呢最好本人去银行挂失
  • 你会涉嫌帮信,也就是帮助网络信息犯罪活动罪。
  • 累计取走多少钱,这个别人和你认识吗
  • 您好,这种情况是违法的,可以找我们
  • 您好 我可以为您提供法律帮助
  • 您好 是需要看您这边的详情的
  • 违法的,不太建议这样操作的
  • 建议及时去银行和派出所办理
  • 如果确不知情的,一般不构成诈骗罪,不承担刑事责任。是否知情,不仅要看本人如何供述及辩解,还要看其他犯罪嫌疑人如何说、证人如何证明、被害人如何指控等。是否知情包括确实知情和应当知情。如果属于应当知情,同样构成共共犯。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本罪往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首先,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从形式上说包括两类,一是虚构事实,二是隐瞒真相,二者从实质上说都是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
    其次,欺诈行为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对方产生错误认识是行为人的欺诈行为所致,即使对方在判断上有一定的错误,也不妨碍欺诈行为的成立。再次,成立诈骗罪要求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之后作出财产处分。
    最后,欺诈行为使被害人处分财产后,行为人便获得财产,从而使被害人的财产受到损害。根据法律依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拓展资料:
    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2021年7月14日,反诈预警短信12381正式上线,首次实现了对潜在涉诈受害用户进行短信实时预警。该系统可根据公安机关提供的涉案号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自动分析发现潜在受害用户!如果收到来自12381的短信,请保持高度警惕!
  • 法律分析:身份证号码泄露了,对银行卡什么没有影响,只要用户银行卡密码不泄露,用户的财产安全就是放心的,卡内的资金也不会被取走。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 第十九条 国家机关或者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等单位的工作人员泄露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居民身份证记载的公民个人信息,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单位有前款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有前两款行为,对他人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 如果确不知情的,一般不构成诈骗罪,不承担刑事责任。是否知情,不仅要看本人如何供述及辩解,还要看其他犯罪嫌疑人如何说、证人如何证明、被害人如何指控等。是否知情包括确实知情和应当知情。如果属于应当知情,同样构成共共犯。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本罪往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
    首先,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从形式上说包括两类,一是虚构事实,二是隐瞒真相,二者从实质上说都是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
    其次,欺诈行为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对方产生错误认识是行为人的欺诈行为所致,即使对方在判断上有一定的错误,也不妨碍欺诈行为的成立。再次,成立诈骗罪要求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之后作出财产处分。
    最后,欺诈行为使被害人处分财产后,行为人便获得财产,从而使被害人的财产受到损害。根据法律依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拓展资料:
    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2021年7月14日,反诈预警短信12381正式上线,首次实现了对潜在涉诈受害用户进行短信实时预警。该系统可根据公安机关提供的涉案号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自动分析发现潜在受害用户!如果收到来自12381的短信,请保持高度警惕!
  • 您描述下情况!当前您叙述的内容我们还无法给您精确法律意见 谢谢谢。
  • 民事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愿依法行使民事权利,不受干涉。
  • 当然违法啊,除非这个人是你的近亲属或是配偶
如果需要针对性解答,可以直接向我咨询并描述您的情况,本地专业律师将24小时在线解答。
平台上海律师团
官方
响应时间 平均2分钟内
咨询我
查看全部17个解答
声明:未面谈及查看证据材料,律师回答仅供参考。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