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劳务合同纠纷的解决方式是什么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3-07-27 00:33
人浏览
导读:劳务合同纠纷的解决方式有:协商、调解、仲裁、诉讼。劳务合同纠纷的处理采用仲裁前置的处理程序,对仲裁结果不满意的,劳务合同纠纷双方的当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一、劳务合同纠纷的解决方式是什么

  1.协商:合同当事人在友好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协商解决纠纷,这是最佳的方式。

  2.调解:合同当事人如果不能协商一致,可以要求有关机构调解如,一方或双方是国有企业的,可以要求上级机关进行调解。上级机关应在平等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而不能进行行政干预。当事人还可以要求合同管理机关、仲裁机构、法庭等进行调解。

  3.仲裁。

  4.诉讼:劳动争议是仲裁前置,对仲裁结果不服的才可以直接起诉,或者是在有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才可以直接起诉。合同还具有其自愿的特点,如涉外合同纠纷,解决时可能会援引外国法律、而不是中国相关的合同方面的法律。

  二、劳务合同违约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有哪些

  1.继续履行。指合同义务没有履行或者履行不符合约定的,守约方可以要求违约方按照合同约定继续履行,直至达到合同目的。此种情况多适用于标的物是特定的必须履行的、不得替代履行的情况,比如委托加工特定的半成品、特种型号或规格的元器件。

  2.采取补救措施。指履行债务的标的物品质不符合合同约定的条件,在不需继续履行而只需采取适当补救措施时,即可达到合同目的或守约方认为满意的目的。比如交付的产品质量不符合约定的,受损害方根据标的的性质以及损失的大小,可以合理选择要求对方承担修理、更换、重作、退货、减少价款或者报酬等违约责任。

  3.违约金。指合同各方在合同中约定的一方或各方违约时,违约方要支付给守约方一定数额的货币,以弥补守约方损失同时兼有惩罚违约行为作用的违约责任方式。法律快车提醒您,承担违约责任后,是否还要继续履行或采取补救措施,可由合同各方协商确定。但是,当事人就迟延履行约定违约金的,违约方支付违约金后,还应当履行债务。

  4.赔偿金。指合同各方在合同中约定的,一方因违约给对方造成实际损害的,按实际损害数额给予赔偿的责任承担方式。当事人在履行义务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后,对方还有其他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合同纠纷解决方式

  三、劳动合同和劳务合同有什么区别

  1.主体不同

  (1)劳动合同主体具有特定性。劳动合同的一方必须是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另一方必须是法人等用人单位;

  (2)劳务合同的主体则具有广泛性;

  2.合同履行过程中的地位不同

  (1)劳动关系双方具有从属性。订立劳动合同后,劳动者成为用人单位的员工,用人单位有权指派劳动者完成劳动合同规定的属于劳动者劳动职能范围内的工作任务,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劳动力使用具有支配权,从这一点上来讲,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劳动者对用人单位具有从属性;

  (2)劳务合同中双方当事人的关系不具有从属性,双方始终属于平等民事主体的关系;

  3.标的不同

  (1)劳动合同的标的是劳动者的劳动,只要劳动者有劳动行为,用人单位就必须支付劳动报酬。

  (2)劳务合同的标的侧重于劳务行为的结果,劳务合同一般是依据劳务结果支付劳务报酬。

  4.工作方式和风险承担方式不同

  (1)劳动合同中,劳动者从事劳动一般是利用用人单位的生产资料,并在用人单位的组织和指挥下从事劳动,其劳动风险则由用人单位来承担;

  (2)在劳务合同中,劳务提供者一般是利用自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务活动,根据双方的约定来承担风险(大多数情况下由劳务提供者自行承担风险)。

  5.报酬的结算和支付方式不同。

  (1)劳动合同中的用人单位必须严格遵守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以及劳动合同中的合法约定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

  (2)劳务合同报酬的结算和支付方式依据双方当事人的约定。

  6.法律干预强度差别巨大:

  (1)劳动合同的内容具有极强的法定性,国家法律干预强度很大。无论是劳动合同的某些内容的强制必备性,还是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基准性(如用人单位必须遵守《最低工资规定》等),都体现出国家法律对人权保护与劳动者生存等问题的高度关注。在劳动合同的履行过程中,国家的干预性也是非常强大的;

  (2)劳务关系的双方当事人之间对劳务报酬等各项条款均可自行协商,法律很少干预。劳务合同在履行中也很少有国家干预的情况。

  7.法律适用不同

  (1)劳动合同属于劳动法调整,是独立的合同种类。

  (2)劳务合同属民事合同的一种,由民法和合同法调整。

  8.处理程序不同

  (1)劳动争议纠纷一般采用仲裁前置程序,即劳动争议纠纷不经过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处理,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2)劳务合同纠纷发生后当事人无须经过仲裁,有权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