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农民上保险咂就这么难?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2-16 19:11
人浏览
为贯彻落实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去年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在黑龙江、吉林、上海等9个省区市启动了农业保险试点。可实际上,农民投保能力不足,保险公司又担心风险大、收益低,赔不起,农业保险发展出现了"两头遇阻"的尴尬局面。

  今年“两会”期间,一些全国人大代表认为,一方面农民迫切需要农业保险,一方面农险市场空间无限,保险公司也比较看重。可在实际操作上,农业保险很难开展下去,从农民和企业两头,都开始出现"险情"。

  辽宁阜新县碱巴拉荒村党支部书记黄玉奎代表说,当地一些农民种植花卉等经济作物,曾多次找市领导和保险公司,希望能给上保险,开始保险公司没有答应。后来,在农民的一再请求下,一家保险公司终于答应给上保险,可仅仅是给经济作物的大棚保险,如果大棚有损害可以赔保,大棚里面的经济作物无法保险。保险公司明确表示"我们不可能干赔钱的买卖"。

  吉林省长春市委书记王儒林代表说,农业保险发展不但在保险公司那里受阻,在生活不富裕的农民中,也是一道不好跨的门槛,最后出现农民保不起,公司赔不起。有关调查显示,一般情况下,农民可以接受保费的40%,而保险公司则认为赔付率超过70%就亏损。

  据保监会统计,2004年我国农业保险业务实现保费收入3.77亿元,同比减少0.88亿元,负增长18.9%。一些人大代表认为,农业保险对平抑农业生产风险、提高农村防灾防损能力及灾后恢复生产能力、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农民参加保险的意识不够、经费不足,加之企业担心赔付率高、效益差等诸多原因,我国农业保险业务自20世纪80年代初恢复开办以来日渐萎缩,许多地方甚至停办。2004年以前,国内只有人保财险和中华联合保险公司两家维持开办农险。

  农业保险发展为何一波三折

  在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吉林省农委主任王守臣回忆起了吉林省农业保险发展的历程:"吉林省20多年前就踏上了发展农业保险的路子,可这是一条步履艰难的路。"

  吉林省早年开办农业保险业务的只有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分公司一家,过去由于有国家财政保底,曾推出了大牲畜、奶牛、烟叶等十几个农业保险险种,农民需求量也大。1992年到1995年间,每年农村保险业务收入都能够达到1亿多元,其中种植、养殖两业险就近5000万元。

  好景不长,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问题逐渐暴露。由于农村保险分散,风险大,费用高,加上经营农业保险没有成熟经验,赔付率连年居高不下,遇到大灾之年赔付率最高达到444%。自1983年到2002年20年间,平均赔付率也高达120%。

  谁也不会做总亏本的生意。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公司需要追逐利益最大化,对农业保险业务也开始采取审慎的态度,对一些风险大、亏损多的业务进行收缩,赔付率虽然降了,农险规模与保费也逐年下滑,全省农险业务处于萎缩和停滞状态。到2002年,吉林省农村业务保险费收入已经由1993年的1亿元迅速下滑到1281万元。

  "让人惋惜的是,吉林省农险市场虽然广大,可由于赔付率高,亏损严重,商业保险公司望而却步,纷纷选择退出。从而使吉林省农险无论从保险覆盖面上,还是从保障规模上基本属于空白,同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需求都有着巨大的差距。"王守臣代表说。

  峰回路转,2004年底,为了解决农业保险发展状况同保险需求之间的矛盾,吉林省开始实施农业保险试点工作,并成立了专业的农业保险股份制企业--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初,吉林省"两会"期间,正式把发展农业保险写入了吉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


李亚彪、肖敏、郭奔胜

新华网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