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浙江省案值最大医保诈骗案宣判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2-17 16:24
人浏览


  短短15个月里,杨秀华拿着公公的公费医疗证,频繁出入杭州几家大医院近百次,恶意大额配药,骗取了医疗保险经费近18万元。昨日,这起医保诈骗案在下城区法院开庭审理。据悉,此案是迄今为止浙江数额最大的医保诈骗案。 18万元换来8年刑期2002年1月至2003年4月间,离休人员秦某一直因病住院,按理说不应有门诊配药费用,但他的医疗保险证却在这15个月里,产生了极不正常的巨额费用。杭州医疗保险中心经查发现,秦某所配药物与其病况不相适应,均为治疗糖尿病、高血压、前列腺炎的市场紧俏药品,累计门诊配药费用巨大。

  自己的医疗证出现问题,秦某并不知情,2001年初,他的公费医疗证遗失,便委托儿媳杨秀华去补办,其后医疗证一直由杨保管。问题出在杨身上。恶意配药行为败露,去年12月1日,杨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昨日法庭上,杨承认,她利用公公因病住院、医疗证交其保管的便利条件,从2002年1月开始,每隔半月,频繁出入红会、青春等多家大医院门诊,谎称其公公患有糖尿病等多种疾病,恶意配取大额药品。杨秀华有时几乎每天交替到几家医院配取贵重药品,检察机关出示的清单发票等证据显示,仅今年4月1日一天,杨配取的药品价值就达4560元,致使其在15个月时间里,累计门诊配药费用高达17.97万元。

  经过审理,法院当庭宣判,认为杨秀华行为已构成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8年,处罚金5000元。

  患者医院药贩构成“黑洞”

  此案迄今为止是我省数额最大的、杭州首例开庭审理的医保诈骗案,而显得意义非同寻常,但被告人持他人的医疗卡,在不同医院重复配取大额药品的行为,折射出我市医疗保险体系存在的漏洞。

  “‘一人受保,全家享用’,这已不是什么秘密。”杭州医保中心稽查科负责人坦言,非医疗证持有人在医疗定点单位持卡配药的现象非常普遍。在自己的收入难以承担高额医疗费用时,或想靠转卖贵重药品牟取暴利,很多人就会打离退休人员的那张医疗证的主意。

  骗取医保之所以能够得逞,并不是患者单方行为,这还涉及医患关系中的另一方———医院。该负责人透露,许多医院有选择性地,把贵重药品开给享受较高医疗保险的患者。在杨秀华案中,医院没有验证“拿药人”的身份,对方要什么贵重药品就配什么药,反正对方持有医疗保险证。医院把出售药品作为“创收”手段,多开药,开好药,无形中助长了一些人骗取医保的行为。据统计,从今年1-4月份,已有三家医院的四名医务人员因违规而遭查处。

  有源头,就要找下家。“绝大多数违规配取的药品都流向了药贩子手中。”该负责人说杭州目前有上千个药贩子,分布在各超市、医院、小区、菜场门口,他们以市场价40%左右的价格收购。据药检局统计,去年药贩子在杭州收购的药品价值超过亿元,而这上亿元的绝大部分是由公费医疗经费、子女统筹医疗经费支出的。

  由此看来,正因为有来源,有销售渠道,骗取医保才成为医保体系中的“黑洞”。

  防范措施仍有不足开庭审理的医保诈骗,在杭城尚属首次,这说明医疗保险执法监督的问题,已引起了司法界的高度重视。但对于极为普遍的骗取医保经费现象,有没有行之有效的措施来防范这个漏洞呢?记者从杭州医保中心了解到,目前,中心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防范恶意骗取医保行为。第一,中心稽查部门内部实施一套监控程序,在网上对持医保证人的行为进行监控稽查,一旦发现反常现象,即进行查处。第二,通过外部举报,从医院反馈和群众举报的信息中,发现线索。第三,在社会上聘请150多名义务监督员,监督医保违规事件。

  但是,该中心负责人也坦言,由于对骗取医保经费的行为,相关法律依据不足,同时该中心稽查部门没有行政执法权,对于查处骗保行为时,经常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以致有许多恶意骗保者无法得到及时处理。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