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怎样从保险业基础层面去看问题,推动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方式转变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2-18 09:16
人浏览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二次历史性转变,其实质在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今年年初的保险业情况通报会上,保监会主席吴定富用了很大的篇幅系统地论述了“转变保险业发展方式”问题。他指出:发展方式问题如果不能
得到根本解决,保险业发展的道路就会越走越窄,越走越难。只有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突破,保险业才能克服各种矛盾和困难,真正实现科学发展。为此,行业面临着一些基本的问题,即我国保险业的未来是什么?保险业发展的关键是什么?什么是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笔者认为:保险业需要从这些基础层面去看问题,思考问题,通过本质创新,寻求根本突破,从而推动我国保险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王和
重新认识不确定性问题
“不确定性”已成为现代社会的热点问题,那么,什么是不确定性,它与风险的区别是什么?研究不确定性问题的权威奈特将可量度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量度的不确定性做了区分,把前者界定为“风险”,而把后者界定为“不确定性”。他认为前者是可以通过保险加以经营的,而后者不符合保险经营的大数法则,是无法通过保险处理的。
但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企业,还是家庭和个人,均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社会人们最大的不安来自不确定性问题,即对未来的预期不稳定。笔者认为,这就是保险业“转方式”的最大商机!就个体而言,工作和生活的稳定成为了焦点问题,特别是稳定的工作和收入、退休之后的生活水平维持、疾病导致医疗费用的压力等等。因此,稳定预期、解决不确定性问题就成为整个社会的最大和核心诉求。保险可以在稳定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其中,有许多是传统保险能够解决的问题,包括衔接好与社会保险制度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保险应关注并涉足不确定性领域,为此我们需要对不确定性问题有一个再认识,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思维去看不确定性问题。
尽管奈特认为不确定性无规律可循,不服从大数法则,但并不等于保险就一定是无所作为了。从奈特给出的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方案中,我们就能够得到肯定的答案!他提出了解决不确定性问题的两种方法:一是合并和归组,即通过某种方式将具有相同或类似不确定性的个体进行归组和合并;二是专业化,即让能够“应付”不确定性的人来减少不确定性。另外,奈特还提出了备选方案:1)对未来的控制;2)增强预测能力;3)分散。从奈特的建议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药方”均可以在保险的“药店”抓到。所以,在保险“转方式”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固守传统保险领域,而应当将视野放到不确定性领域,在那里有着非常丰富和庞大的需求,如巨灾保险、气候与环境保险、收入损失保险、价格保险等。再如顺着风险投资的思路,将风险管理与损失补偿有机结合,将非传统风险经营与保险投资形成良性互动,我们完全可以在科技保险、消费信贷领域探索出一条新路。而这些均给了保险的发展以巨大的想像空间,可谓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在保险业拓展不确定性领域的过程中,除了要解决好理论和观念问题外,有几个必要的前提需要突破:一是制度层面,如何为保险业涉足不确定性领域提供必要的制度环境,包括经营范围、投资和法律环境等;二是人才层面,解决不确定性问题对于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复合型人才,特别是熟悉金融工程的人才;三是组织层面,传统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保险企业需要进行组织变革以适应未来“经营不确定性”的需要。
认识行为经济学和风险心理学的价值
风险研究将对保险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产生基础性的影响。现代研究表明,风险的客观性与不确定性是基础特征,而主观相对性、社会和系统复杂性是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的问题。为此,我们需要关注两个领域:一是关于行为经济学问题。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两位研究行为经济学的“非主流经济学家”,充分说明了这个领域的重要性,其价值在于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学有机结合起来,观察、研究和发现包括风险管理在内的许多传统经济学存在的问题。它提醒我们,传统风险管理理论的许多基础问题值得商榷。二是关于风险心理学问题。笔者认为,既然风险与主观有着很大的关联,而主观是由心理决定的,所以,我们在研究风险的过程中就应当关注和研究其与心理的关系,去解释为什么市场是非理性的、环境是混沌的、模型是自我实现的,去分析人在决策过程中存在的盲目性,特别作为群体存在的时候。
从这两个视角看风险,保险业的“转方式”就应当回归到人的层面,从解决人的心理、主观和行为入手,有针对性地发挥保险的制度作用。首先,保险可以通过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去缩短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之间的距离,解决预期、决策与行动问题。比如为企业提供综合性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保险产品;再如健康保险中的健康管理也是一个思路。其次,保险可以通过专业管理和服务,稳定预期,继而稳定心理,实现心理与预期、心理与风险改善的良性互动与协同。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改善的同时,幸福指数却在下降,保险业应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从改善人们“心理账户”的资产负债表状况入手,为社会创造福祉。再次是面对不确定性问题,我们也许不能在行业内部定价上实现突破,但可以通过外部特别是通过资本市场实现风险的掉期与对冲,从而为稳定人的预期提供有效的实现途径。
模式创新是根本创新
纵观历史,导致社会经济根本性进步的驱动力是模式创新,因为模式创新是根本创新。我国保险业在“转方式”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解决发展模式和盈利模式,即回答靠什么发展、凭什么盈利。笔者认为,要解决模式问题,就要把握好一个根本,即客户是基础,价值是灵魂。也就是如何赢得并留住客户、如何为客户创造价值。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