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保障是保险立业基础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2-03 11:04
人浏览

  正如业内人士所言:“保险不是用来改变生活的,是用来防止生活被改变的”。此话将保险的作用阐述得淋漓尽致。

  今年以来,经历了“资本市场低迷”、“投资收益不尽如人意”、“退保潮”、“保费下滑”、“偿付能力吃紧”等一个又一个难关的保险业,日子的确不太好过。

  尽管前不久披露半年报的多家险企将业绩不振的原因归咎于“退保金增加所致”,然而与监管机构更加关注退保对于保险市场声誉产生巨大影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保险公司更为关注的则是“企业价值”、“股东价值”、“投资者的投资价值最大化”等。

  由此不禁让人思考,在我国,保险业虽然是一个朝阳行业且具有巨大市场发展潜力,但为何却一直市场形象不够好、社会地位不够高呢?

  “保险业回归保险本义,首先要深刻反思保险是干什么的,要做强保险主业,遵循保险自身规律,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去发展壮大。”业内专家的这句话似乎道出了答案。

  虽然市场上对于退保潮的原因有很多分析,但实际上最简单的一句话就是,客户退保是没能“获得高于银行存款的收益”。

  人们曾期待通过购买保险产品赚到比股市收益和银行利息更多的钱。然而,实际上,对于保险公司的客户而言,理财只是一种短期热情,保障才是长期需求。利用客户的短期热情,引导客户加入到追逐短期利益的浪潮中,置客户的保障需求而不顾,不仅不能满足客户的长期需求,反而制造了大量急功近利的弃保险逐理财的心理,从而严重影响了保险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有个比喻说:“鳄鱼和狗熊谁厉害,要看在什么地方,在水里鳄鱼厉害,而在岸上狗熊的优势则更大。”

  这个比喻似乎也说明了一个道理:保险的首要任务应该是更好地解决老百姓的保障问题,理财并不是它的长处,只是保险的副产品。即使在有银行、证券、保险的混业经营集团里,保险的“主业”应该是“经营保障”。

  但是事实上,并非完全如此。2008年的汶川地震,造成了人民群众财产和生命巨大损失与伤亡,而保险公司赔付的额度仅占整个损失的5%。而从今年发生的多起灾害性天气引发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上看,目前我国商业保险对于灾害的补偿作用还十分有限,并且存在产品设计缺陷和服务不到位等问题。

  由此也可以说,在许多人还根本没有保障的特定环境下,大力发展保障型产品而非理财型产品,是现阶段甚至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险公司发展业务的基石和重点。

  保险业要想做大做强,必须坚持回归“保障”这个本质。保障功能是保险业的立业之基,也最能体现保险业的特色和核心竞争力。

  总的来说,保险的三项功能是保障功能、资金融通功能及社会管理功能,这是一个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保险保障功能是保险最基本的功能,是保险区别于其他行业的最根本的特征。资金融通功能是在经济补偿功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保险金融属性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社会管理功能的重要手段。正是由于具有资金融通功能,才使保险业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重要资产管理者,特别是通过管理养老基金,使保险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力量。而现代保险的社会管理功能是保险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并深入到社会生活的诸多层面之后,产生的一项重要功能。社会管理功能的发挥,在许多方面都离不开经济补偿和资金融通功能的实现。同时,随着保险社会管理功能逐步得到发挥,将为经济补偿和资金融通功能的发挥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因此,保险的三大功能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统一、开放的现代保险功能体系。

  业内人士指出,保险业只有真正回归保障,注重保险公司的长期成长,而不只是单纯考虑规模、保费等问题,其发展才会进入一个更加稳定和健康的轨道。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