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应该怎么样快速的办借贷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12-15 03:32
人浏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借钱这个事情是大家都习以为常的,一般情况下都是朋友之间互帮互助,有借有还的,但还有一部分情况就是借贷。所谓借贷就是利用个人征信进行消费贷款申请的行为,是建立在双方信任基础之上的,不过大家也应该要警惕借贷中的诈骗行为。下面就让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应该怎么样快速的办借贷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应该怎么样快速的办借贷

  1、尽量提供贷款机构所认可的抵押物

  现在虽然说可以通过信用保证的形式来申请消费贷款,但是这种贷款的通过率并不是很高,个人信用记录稍微有污点基本上会被拒,但是对于有抵押物作为抵押的,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对于贷款机构来说主要是尽量降低贷款的风险性,以此来保证贷款能够顺利收回,对于提供抵押物的用户,即使借款人贷款还不上了,那么还有抵押物来做保障,贷款机构可以通过处理抵押物来回收贷款。

  2、提供完整的贷款手续

  申请个人消费贷款时,借款人一定要提供完整可靠的贷款手续,特别是个人消费贷款用途、银行流水。贷款用途比如装修、旅游、买车等,而不能用来投资、炒股,对于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另外,所有贷款机构都认可银行代发工资流水,只有部分贷款机构认可自存流水,所以工资以现金发放的人士要注意了。

  3、良好的个人信用记录

  良好的个人信用记录是借款人迈入贷款机构门槛的一张“通行证”,为了节省贷款审批时间,同时保障顺利获贷,最好在申请个人信用贷款前查询一下自己的个人信用报告,若有不良记录产生,也好及时采取措施补救。

  4、借力担保公司

  对于借款人个人资质不是很好的如果想要快速顺利拿到贷款,可以尝试找担保公司,有了担保公司做担保,贷款机构以及银行都会快速给予贷款,这样也可以降低贷款机构与银行的贷款风险。

应该怎么样快速的办借贷

  二、借贷纠纷怎么处理

  处理借贷纠纷的方式很多,其中最合理的方法就是调解,仲裁,诉讼。调解分为:诉讼调解、人民调解、自行和解;仲裁则以双方签订仲裁协议或借贷合同中约定仲裁条款为前提;诉讼则是此类纠纷处理最常见的方式。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处理,都要注意诉讼时效及证据的收集。一般来说,如果借条注明了还款日期,那么诉讼时效就从还款日期起计算三年;如果没有注明还款日期,则表明该合同系履行期限不明确的合同,债权人可以随时要求债务人还款,债务人也可以随时向债权人还款。诉讼时效为自最后一次催告后3年内;如果借条未约定偿还期限,也未向债务人主张债权,那么此债权的时效为二十年,二十年后则不再受法律保护。

  证据主要有借款合同、借款协议、借条、欠条、还款承诺书、银行流水等债权凭证以及其他能够证明借贷法律关系存在的证据。

  法律依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一条

  本规定所称的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及其相互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

  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因发放贷款等相关金融业务引发的纠纷,不适用本规定。

  三、民间借贷纠纷处理的原则都有哪些

  1、人民法院审查借贷纠纷案件的起诉时,要求原告提供书面借据;无书面借据或无法提供的,应提供必要的事实根据或与自己无利害关系的两人以上的证人证言来支持自己的主张。

  2、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约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3、公民之间的定期无息借贷,出借人要求借款人偿付逾期利息,或者不定期无息贷款经催告不还;出借人要求偿付催告后的利息的,可参照银行同类贷款的利率计息。

  4、出借人明知是为了进行非法活动而借款的,其借贷关系不予保护。对双方的违法借贷行为,可按照有关法律予以制裁。

  5、在借贷关系中,仅起联系、介绍作用的人,不承担保证责任。对债务的履行确有保证意思的,应认定为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

  6、行为人以借款人的名义出具的借据代其借款,借款人不承认,行为人又不能证明的,由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7、对债务人有可能转移、变卖、隐匿与案件有关的财产的,法院可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采取查封、扣押、冻结、责令提供担保等财产保全措施。被保全的财产为生产资料的,应责令申请人提供担保。财产保全根据被保全财产的性质采用妥善的方式,尽可能减少对生产、生活的影响,避免造成财产损失。

  以上就是由法律快车编辑整理收集的关于应该怎么样快速的办借贷的法律知识。通过以上内容大家可以了解,办理借贷需要提供完整的贷款手续以及良好的个人信用记录,也可以尝试找靠谱的担保公司,不过一定要注意甄别。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的,欢迎咨询法律快车律师。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