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怎么算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12-30 15:15
人浏览

  一般大家在生活中是很少到一些关于公司的法律知识的,有这样一种情况,如果公司股东怀疑股东当中存在有人出资不实并提起诉讼的话,那么被告股东需要对其已经履行的股东出资义务进行举证,举证不出来的将承担不利后果。那一般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怎么算呢,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解答。

  一、如何举证股东出资不实

  股东瑕疵出资如何举证: 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应由公司掌握着股东出资的财务资料,从公平的角度出发,应由公司举证承担举证责任;另一种观点认为,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因此应该由原告方举证。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 第二十一条“当事人之间对是否已履行出资义务发生争议,原告提供对股东履行出资义务产生合理怀疑证据的,被告股东应当就其已履行出资义务承担举证责任。”

  因此,原告应承担举证产生合理怀疑的证据,被告股东应就其已履行出资义务承担举证责任。

  二、股东出资的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27条第1款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但是,法律、行政法规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由此可见,我国《公司法》所确认的股东出资方式有货币和非货币财产两种,具体可分为:

  1、货币

  这里所说的货币,通常是指我国的法定货币,即人民币。设立公司必然需要一定数量的货币,用以支付创建公司的开支和公司设立后的生产经营费用。所以,股东可以用货币进行出资。股东一方是外国投资者的,也可以用外币出资。

  能否以有价证券出资的问题《公司法》没有将有价证券规定为一类出资方式,是因为大部分有价证券属于债权证券,他们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可以作为出资方式的财产,都是可以为公司所直接利用的,股东只有在将有价证券变现后,才能以该比款项出资。

  2、实物

  实物指有形物,法律上把财产区分为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两大类,实物属于有形财产的一部分。

  有形财产又可以分为动产和不动产。所谓不动产是指不能自由移动或一旦移动会破坏其物质形态或经济价值的财产。动产则是指不动产以外,可以移动并不因移动而破坏其原有经济价值和物质形态的财产。

  作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出资种类的实物,主要是动产,不动产属次要地位。股东以实物出资一般应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第一,该实物原为股东所有。第二,该出资实物是公司生产经营所必须的,否则这种出资就没有意义,只是给公司增加变卖该实物的麻烦而已。

  3、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和工业产权。知识产权是指民事主体对智力劳动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知识产权上不断扩张的开放体系,其范围主要包括著作权和邻接权,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权,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商号权。

  4、土地使用权

  公司开展生产经营活动,需要一定的场所,因此,公司股东可以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

  一般来说,公司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股东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后向公司出资而使公司取得土地使用权;二是公司向所在地的市(县)级土地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过审查批准后,通过订立合同而取得土地使用权,公司则依法交纳场地使用费。前者为股东出资方式,后者则是公司设立后的经营行为。股东以土地使用权出资,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并要履行有关法律手续。

  三、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怎么算

  1、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bai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应按其差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XX公司(成本)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2、超额亏损的确认:投资企业确认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应当以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以及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减记至零为限,投资企业负有承担额外损失义务的除外。

  3、在确认应分担被投资单位发生的亏损时,应当按照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不足以冲减的,应当以其他实质上构成对被投资单位净投资的长期权益账面价值为限继续确认投资损失,冲减长期应收项目等的账面价值来进行处理。

  4、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企业仍承担额外义务的,应按预计承担的义务确认预计负债,计入当期投资损失。

  以上的内容便是法律快车小编大家带来的有关股东出资不实的举证责任以及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怎么算,在我国的法律中,有明确的公司法来对相关制度进行规定,同时,从上述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一般情况下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怎么算的具体情况,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可以上法律快车网站咨询我们的专业律师。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