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合同无法履行的后果有哪些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9-15 19:15
人浏览

  合同签订之后就是要相应的当事人去按照合同规定来履行义务的,但是有时候这个合同的义务是无法履行的,这就会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的。下面就让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合同无法履行的后果有哪些的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合同无法履行的后果有哪些

  合同无法履行即履行不能,是指债务人由于某种原因,事实上不可能履行债务。履行不能使债的目的客观上无法实现,因而导致债务消灭或转化为损害赔偿之债。

  履行不能的后果分为以下情形;

  1、自始履行不能的有效合同,债务人应承担违约责任,但应免除债务人的实际履行责任,债权人可依法解除合同,请求赔偿损失等。

  2、因可归责于债务人的事由致使合同全部不能履行,虽债务人免除实际履行责任,但应承担违约责任;债权人可依法解除合同,并请求赔偿损失等。

  3、因可归责于债务人的事由,一时履行不能,待不能原因清除以后,债务人应继续履行原债务,并依法承担违约责任。

  4、因可归责于债务人的事由而致合同履行不能,债务人可解除不能履行部分的实际履行责任,对能履行的部分仍应继续履行等。

  5、若因不可归责于债务人的事由而致合同履行不能,债务人的法律后果分别表现为:(1)依法或依约解除原债务的实行履行责任。(2)遇有履行不能情形时,债务人有及时通知对方的义务,并有在合理期限内提供证明的义务。

  二、履行不能的原因

  履行不能的原因很多,有时是因为标的物已灭失;有时标的物虽然存在,但因为法律上的原因而不能交付,如标的物被依法规定为限制流通物;有时是因为债务人自身的原因不能提供原定的劳务,如在以提供劳务为标的的合同中,债务人丧失劳动能力等。

  履行是否可能,应依一般社会观念判断,而不能仅凭债务人的观念加以断定。凡依社会观念认为债务事实上已无法强制执行,即属于履行不能;即使尚有履行的可能,但如果履行将付出不适当的代价或冒有生命危险,或因此违反更重大的义务,则依诚实信用原则,也应认定为履行不能。但履行不能不包括下列情形:

  ①履行困难;

  ②债务人缺乏资力;

  ③选择之债中尚有可选择的给付;

  ④货币之债和利息之债。

  三、履行不能的概念

  履行不能又称“给付不能”,是指债务人由于某种原因,事实上已不可能履行债务。履行不能使债的目的客观上无法实现,因而导致债务消灭或转化为损害赔偿之债,债权人无法请求继续履行。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带来合同无法履行的后果有哪些的全部内容。履行合同是属于合同当事人的一个义务的,但是无法履行就是要承担这个后果的。如果你还有更多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的相关律师,他们会为你做出专业的解答。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