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未成年人自己签订的合同有效吗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10-01 12:14
人浏览

  如今社会是一个法制的社会,做任何事情一般都是需要签订合同,这样才能够保障双方的权利,但是签订合同的话也是需要条件的,对于一些未成年人来讲,签订合同要谨慎,那么未成年人自己签订的合同有效吗?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

  一、未成年人自己签订的合同有效吗

  未成年人签订的合同按照年龄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8岁以下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签订的合同不论情况,皆为无效合同

  第二类:8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在此阶段的未成年人皆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法定代理人追认后,该合同有效,但纯获利益的合同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而订立的合同,不必经法定代理人追认。 如果法定代理人没有作出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合同无效。

  第三类:16周岁到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民法总则》第十八条规定,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的合同才有效。

  二、合同生效的必要条件

  合同生效,则指具备有效要件的合同按其意思表示的内容产生了法律效力。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合同成立时具备了生效的要件,因而其成立和生时间是一致的。一般认为,合同生效的必要条件是:

  1、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必须具有相应的订立合同的行为能力。这实质上是法律对合同主体资格作出的一种规定。主体不合格,所订立的合同不能发生法律效力。合同主体,无非是自然人和非自然人两类。非自然人作为合同主体,主要的行为能力。自然人作为合同主体,其合同行为能力的有无,应根据其民事行为能力的状况来确定。

  2、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实。这是合同有效的另一个要件。所谓意思表示真实,是指当事人在缔约过程所作的要约和承诺都是自己独立且真实意志的表现。在正常情况下,行为人的意志,就是与其外在的表现相符的。但是,由于某些主观上或客观上,也可能发生两者不相符的情形。

  3、合同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这是合同生产要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合同欠缺合法性,没有补救的余地,只能归于完全地效。合同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其所指包括合同的目的和内容两个方面,即合同的目的和内容都不得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这里所说的“法律”,既包括现行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中的强制性也包括国家政策的禁止性规定和命令性规定。

  三、合同订立的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十八条

  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十九条

  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二十条

  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以上就是关于未成年人自己签订的合同有效吗的相关介绍,对于未成年人来讲,如果有签订合同,建议还是要先咨询一下相关的部门,了解一下相关的法律知识,签订合同要注意一下合同的生效条件,对此大家有不明白的,建议可以咨询一下法律快车的律师。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