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合同单方解除收取押金怎么办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1-06-02 15:15
人浏览

  合同单方解除收取押金的问题,需要看承租人是否享有法定解除权。建议您先和房东协商解决,不能协商解决就起诉处理。接下来,法律快车的小编为您介绍合同单方解除收取押金怎么办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

  一、合同单方解除收取押金怎么办

  先和房东协商解决,不能协商解决就起诉处理。收集证据,要回押金

  租房押金是房东和租客进行协商,实行押一付三,即要押一个月的租金的形式来保护房东房屋设施无损毁的方法。在租赁关系消除且房东迁空、点清并付清所有应付费用后的当天,房东应将押金全额无息退还给租客。租房押金不退,租客可以找房东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可以收集证据,向法院起诉。

  1、租房合同是维权的利器。为避免押金引起纠纷,一般租房合同中都会有押金条款

  2、每次交房租收据的原件证明自己没有欠租,可以要回押金。这个一般给房东交房租时,银行转账留好票据,或者支付宝转账时都有留存记录,如果是给现金也要留有收据

  3、列出所有的家具、电器状况清单。并通过照相的形式保存租房时的现状,证明自己并没有损毁房东的家具,要回押金;

  4、和中介电话通话都录音保留证据。

  5、房东再不退押金,打电话给12315和96315消协咨询投诉;

  二、如何避免承租人单方面解除租赁合同的法律风险

  1、事前在租赁合同中约定承租人的单方解约权。合同中应具体约定,如果承租人提前解约,应书面通知出租人,双方在合理期限内交接租赁房屋。合同中亦应明确停止计算租金的时间点,保证金的处理方式,及违约责任的承担。如果双方在事先对以上条件达成一致,可大幅降低提前解约时发生争议的风险。

  2、应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在解约通知发出后的一定期限内,双方应及时交付房屋并签署《房屋交付确认书》;如出租人怠于验收房屋,解约通知中的交付期限届满后,视为租赁房屋已归还,相应风险如房屋毁损等由出租人承担。如果发现合同中未有约定,则应在退租前发函明确告知自己搬离的具体时间,并要求出租人应再次招租,否则自行承担扩大损失。

  3、当承租人决意提前解约,则应先发函通知出租人进行交接,并及时撤场。在撤场过程中应当清理承租房屋,撤离货物和设备,归还承租房屋、交还钥匙,并再次发函告知出租人已撤场完毕。必要时应当对已撤场的房屋进行录像,保存证据,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如果出租人怠于接收房屋,所造成的损失不应当由承租人承担。即使承租人提前解约需要承担一定的违约责任,但及时归还场地可以避免损失进一步扩大,降低被追偿的法律风险。

  4、如果出租人恶意怠于接收租赁房屋,承租人可以采取公证的方式,请公证机关对承租人腾退房屋的进行公证。公证的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证明房屋已经腾空并恢复原状;另一方面是向公证机关提存租赁商铺的钥匙。腾退房屋后,承租人应再次发函告知出租人房屋腾退完毕,钥匙交由公证机关提存。

  5、在诉讼中, 若出租人主张的违约金过高时,承租人可请求予以适当减少。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九条,关于违约金人民法院应当以实际损失为基础,兼顾合同的履行情况、当事人的过错程度以及预期利益等综合因素,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予以衡量,并作出裁决。当事人约定的违约金超过造成损失的百分之三十的,一般可以认定为合同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二款规定的“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

  三、承租人单方解除合同,出租人坚持要求继续履行的,如何处理

  承租人在租赁合同履行期限内拒绝接收房屋,或者单方搬离租赁房屋并通知出租人收回房屋的行为,属于以自己的行为表明其不再履行租赁合同,其拒绝接收或搬离房屋的行为不符合合同法规定的解除条件,不具有单方解除合同的效力,出租人有权据此解除合同,但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经法院释明出租人坚持不解除的,考虑到承租人不愿继续履行租赁合同,该义务性质又不宜强制履行,租赁合同目的已无法实现,法院可以直接判决解除租赁合同,并根据案件具体情况以出租人收回房屋、当事人起诉或判决生效之日等时间合理确定合同解除的具体时间。承租人拒绝履行租赁合同给出租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损失的违约责任,出租人作为守约方也负有减少损失扩大的义务,具体损失数额由法院根据合同的剩余租期、租赁房屋是否易于再行租赁、出租人另行出租的差价,承租人的过错程度等因素予以酌定,一般以合同约定的三至六个月的租金为宜。

  出租人因自身事由主张解除租赁合同收回房屋的,不符合合同法规定的法定解除条件,承租人要求继续履行合同的,应予支持,但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

  因承租人根本违约行为导致房屋租赁合同解除,出租人要求承租人赔偿其房屋闲置期间的租金等实际损失的,可予支持,但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合同单方解除收取押金怎么办,法律快车的小编就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若有更多法律问题,可以咨询法律快车的相关律师。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