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大数据平台的法律风险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7-19 02:32
人浏览

  核心内容:大数据平台模式会遭遇哪些法律风险?大数据平台模式需要面对的法律问题之一是平台所撷取得数据本身的法律属性,这些数据是否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隐私权等。以下就由法律快车小编为您详细介绍关于大数据平台模式的法律风险。

  大数据平台模式可能面对的法律风险:

  1、“大数据”模式的首要法律问题是数据本身的法律属性。

  大数据所撷取的数据可能是不受著作权保护的时事新闻,也可能是享受著作权保护的文字作品。那么文字作品的著作权或者传播者权如何保护?如果一个大数据平台是以商业目的对文字作品进行使用,恐怕需要取得著作权人或传播者权人的“使用许可”。具体取得方式可以是“征求著作权人或传播者权人的同意”或者“支付著作权或传播者权的对价”。

  2、大数据的取得方式则关系到“大数据”模式的合法性问题。

  就互联网数据而言,目前主要的取得方式是利用“蜘蛛程序”(也叫“网络爬虫”)自动搜索并抓取数据。这种技术有一个专门的协议,即“robots协议”(也叫“爬虫协议”、“机器人协议”)。该协议要求所有网站在其站点的根目录下放置一个“robots.txt”文件。该文件告诉搜索者本站点哪些数据可以被“抓取”。如果站点根目录下没有这个文件,则被视为“本站点内所有没有口令保护的数据都可以被抓取”。这就意味着如果有人突破“robots协议”范围抓取网站数据就要承担“侵犯数据”的法律责任。

  当然,“大数据”模式的使用目的不同,法律规制的要求也自然不同。企业以商业目的利用“大数据”模式进行生产、经营的,应当严格保护数据权利人的合法利益,不得随意侵犯数据所附有的著作权、隐私权等权利。

  而对于非商业目的利用“大数据”的行为,则应区别对待。比如,个人或科研部门以学习、研究为目的对“大数据”进行撷取、分析的,政府或司法机关以行政决策或打击犯罪为目的对“大数据”进行撷取、分析的,则需要对数据权利进行必要的限制。当然,这种限制是相对的,绝不是说相关部门和人员可以随意侵犯数据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相关知识介绍——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特点:

  1、金融风险扩散速度较快。

  互联网金融具备高科技的网络技术所具有的快速远程处理功能,为便捷快速的金融服务提供了强大的IT技术支持,反过来看互联网金融的高科技也可能会加快支付、清算及金融风险的扩散速度,加大了金融风险的扩散面积和补救的成本。[page]

  2、对于金融监管提出了较高要求。

  对应的较高的互联网金融技术环境中存在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对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控和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金融中的交易、支付与服务均在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上完成,交易的虚拟化使金融业务失去了时间和地理限制,交易对象变得模糊,交易过程更加不透明,金融风险形式更加多样化。由于被监管者和监管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金融监管机构难以准确了解金融机构资产负债实际情况,难以针对可能的金融风险采取切实有效的金融监管手段。

  3、金融风险交叉传染的可能性增加。

  由于防火墙可能因网络黑客等破坏而衰减,因此防火墙的建设更需加强。随着我国多家金融银行机构的综合金融业务的开展和完善,互联网金融业主与客户之间的相互渗透,使得金融机构间、各金融业务种类间、国家间的风险相关性日益增强,由此互联网可能引发的金融危机的突发性较大。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