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再就业,也有国家活水来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6-30 08:59
人浏览

罗斯福政府必须解决的最困难的问题,是失业救济问题。政府的目的是减轻无就业条件的人的困难,直到财政拮据的地方政府能够再度负起这个负担为止,并且要避免单纯赈济,在一切可能的地方都让他们从事对社会有用的工程,所得工资足以购买生活必须品和恢复购买力,直到消费需求的增加使人们重新被吸收到私人工业中为止。为了达到这两个目的,国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在1933年3月21日创立了民间资源保护队;(2)在1933年5月12日法令中规定成立联邦救济署;(3)1933年7月16日的全国工业复业法规定成立公共工程署,公共工程计划进展缓慢,迫使国会在1933—1934年冬季制订了举办现成工程设施从速进行救济的临时性计划。这个计划就是短命的民政工程署。照顾所有未参加公共工程的人的款项由各州和地方政府以及联邦紧急救济署共同负担。这种情况一直继续着,直到1935年春天,就把没有就业条件的人交回地方政府,撤销了联邦政府紧急救济署,实际上停发给公共工程署的款项,并且把所有的联邦援助都交给一个通称“工程兴办署”的新机构管理。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对美国的打击特别严重,也给美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失业、饥饿和贫困笼罩着全国。1933年3月,美国失业人数达1700万:此外还有数百万半失业者,罗期福于1933年就任总统后,实行新政,以挽救美国的经济危机。对严重的失业问题,采取了紧急救济措施,主要手段是“兴建公共工程,以工代赈。”到1940年,失业人数由1933年的1700万减少到560万人,其成效显著,主要归功于:

第一,其手段现实可行,容量大,持续时间长。危机之后的美国,经济萧条缺乏活力,大兴土木,建造公共工程,有力地刺激了消费与需求,有利于经济复苏。这些工程不但吸收了大批失业工人,还对美国以后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如“民间资源保护队”总共容纳过200多万人工作,队员每人每月薪金,除食宿外,是30美元,其中25美元给他们寄回家,既扩大了救济面,又增加了购买力。而森林中的山径,通往胜景的小道,依然方便着当今的美国人。其它在各种工程署领导下的公共建筑则更是如此。这时修建的大量桥梁,公路和水利工程为以后经济的发展埋下了伏笔。正因为如此,公共工程得以持续的时间长,失业率降低得到了保证。

第二,国家立法保障,政府具体落实。在当时情况之下,面对1700万之巨的失业人口和上百万的半失业者,仅靠个人、社区和民间团体是远远不足够。只有通过国家立法,由政府出面才能担负起如此艰巨的任务。1933年3月立法,7月16日的全国工业复业法,决定成立“民间资源保护队”和各种工程署,吸收了大批工人,有效地保障了“事与愿同”。

第三,因“人”制宜,以“自尊”就业。那时美国的主要失业者是17—28岁之间的青年组成,他们缺乏技术和经验,让他们去保护森林,修建公园、公路、桥梁和水利工程是最好不过的了。使他们既有工作,又不会羞于“无功受禄”,给予了他们以自尊并助其改变了当时广泛流行的悲观失望的态度,因而受到失业工人的欢迎。

罗斯福旨在刺激经济活力,解决“最困难”的失业问题的以工代赈的措施,取得了重大成功。当前我国政府也正在大力推进再就业工程,也能从中得到不少“可以攻玉”的思想。

首先,再就业工程所采取的措施须切实可行,可持续性强。国家除必要的资金援助之外,重点应是“以工代赈”。通过修建长期规划的公共工程,大力倡导第三产业,组织下岗人员转移到技术要求不高或私人投资不多的部门就业,以解决目前的暂时困难,适应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许多城镇由当地政府出面,实行“下岗证”制,让下岗人员凭此享受各种再就业优惠,有力地促进了再就业工程。这对下岗人员而言,当然是福音。

其次,需要国家立法保障规范,政府出面组织落实。作为经济转型时期的再就业工程,虽然没有1933年后美国失业救济的残酷背景,但其本身的难度却毫不逊色。需要国家积极加以引导和规范。并由各级政府出面具体落实。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下岗人员中的大多数能够再就业,并且再就业符合社会发展的方向,要组织如美国有利于解决失业问题,又造福于长远的田纳西水利工程,国家力量是众望所归。

再次,因“人”制宜,转变下岗人员的再就业观念。目前下岗人员中大都是30—40几岁的中青年、中老年职工,其中有许多缺乏技术知识。

虽然可通过再培训的办法促使其再就业,但这并非一朝一夕的万能之事,要及时解决下岗人员再就业问题,政府必须通过各种传媒大量宣传,促使下岗人员改变不合实际的就业观,认清严峻的就业现实,从事各种合适的工作,而不是坐等救济,或要求过高,甚至至死不“屈”。

再就业之路漫漫而修远,但国家会上下而求索;以工代赈是一道而非金道,但定会通罗马。

珠海《就业》年第5期)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