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知识传导、动态能力与后发企业成长研究(1)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8-12 01:42
人浏览

摘 要:研究探讨知识传导—动态能力—企业成长的逻辑关系,知识传导促进资源→业务流程→惯例→能力→核心能力的演化和能力从吸收能力→转移能力→整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动态演化,研究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成长的动因,而知识传导通过动态能力间接作用企业成长。企业成长体现为企业边界、企业行为、企业结构和企业绩效的成长。

  关键词:知识传导;动态能力;企业成长;后发企业
    
  知识传导是知识从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组织,并为组织吸收、整合、应用、创新、外溢,使之适应不同的应用环境,实现知识增量,包括传和导两个环节的动态过程。知识传导不仅仅是传导知识本身,而且还包括复制与所传导的知识相关的要素如人员、惯例、网络,即知识所在的相关环境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知识传导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两个知识边界间的关系,而不仅仅是一个行动。动态能力指企业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整合、建立和重构内外竞争力来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指模仿及实验产生替代资源格局的能力;是组织活动集体学习的模式。动态能力指企业应用资源的流程,尤其是整合、重组、获取和让渡资源的流程,来匹配甚至创造市场变化。动态能力是由特定的战略和组织流程如产品开发、联盟和战略决策等组成,使企业在动态的市场中通过配置资源实施新的价值创造的战略而创造价值,它体现为企业目前的知识存量和新知识的开发,借此企业随着市场的兴起、碰撞、演进和消亡可以获取新的资源配置。后发企业指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制造型企业,在技术技能和R&D等层面远远落后于领先企业,或者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后来进人的企业。对后发企业而言,动态能力是指通过更多的资源和更广泛的外部联系获取更复杂和更先进的技术知识,通过吸收、转移和整合知识,最终实现知识创造和创新的能力,从而追赶甚至超越领先企业。
  
  1 知识传导与动态能力
  
  Zollo & Winter认为经验累积、知识编撰、知识编码三种学习机制的协同演化是动态能力的基础。经验累积是指运作惯例随着时间而变化的学习过程,它与隐性知识、干中学、经验学习等概念相联系。知识编撰指通过集体讨论、任务报告会议和绩效评估等过程而编撰隐性知识的过程。知识编码指个体通过创造蓝图、表格、决策支持系统和项目管理软件等阐述其对内在惯例的理解。后发企业动态能力的演化是吸收、转移、整合和重组、创新等能力的过程,是知识传导的复杂性联系在一起的。知识传导越复杂,则需要和构建更深层次的能力。组织能力包含公司中创造和积累的多种类型的知识 (如图1所示)。构建能力的知识并不是一个单个实体,而是一个多层结构。构成组织能力的知识同时有3个不同的层,不同的知识层提供不同类型的组织能力。第一层:知识库,包括独特的单个知识单元的层。例如,体现于特殊的工程师群体、要素技术、不同的信息处理设备、数据库以及专利中的功能知识,这些单个知识单元可以使得知识基础提供吸收能力。第二层:知识框架,包括单个知识单元及其优先权的联系.构建知识基础的知识单元具有一定的稳定模式或者配置形式,集中在决定这些稳定模式的组织结构和战略。例如,职能群体之间的工作分配方法、权力配置、资源分配构成了组织基础中单个知识单元的模式,来自知识框架的组织能力称为转移能力和整合。第三层:知识动态网络,对知识框架中单个知识单元产生影响的静态模式表明这些单元之间的静态联系。然而,它们之间存在知识的动态交互作用。典型例子如跨越不同职能群体的沟通和协调。这一层表明动态交互作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单个知识单元进行合并和转化,而知识框架层采用静态的知识联系模式。知识动态网络提供的能力来自知识交互作用过程,因此称为整合和重组能力。创新能力则贯穿于第二和第三层知识基础。 v每层提供的组织能力的特征可以根据两个维度进行描述,如图2所示。横向维度描述组织能力的模块性,表示组织能力是否基于单个知识单元或者与每个知识单元联系和合并的能力相关;纵向维度描述组织能力的可控性。这个维度上,可设计性与不可控是相对的,关键在管理人员是否可以直接设计和控制这些能力。一些能力难以直接设计,因为构成这些能力的知识是隐性的。
  
  (1)吸收能力是指企业认识新的外部信息的价值,吸收并应用直至把它们转化为商业结果的能力。吸收能力是先前知识库和努力程度的整合,包括吸收知识的能力(学习能力)、创造新知识的开发能力 (解决问题的技能)。与其相联系的是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如专利、拥有特定技术或者技能知识的工程师,以及从外部获取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吸收能力可以通过改变构成该能力的知识单元来设计或控制,随着企业与外界知识库交互作用以及个体的学习而不断变化。
  (2)转移能力是把所获得的知识架构起来的能力,将分布在不同“位置”的知识联系起来,以实现知识在企业内的流动和共享.转移能力的演化在于构建了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由此引起的对知识单元的可控性的增强。吸收能力阶段个体学习的直接控制相对困难,而转移能力阶段可以通过设计战略和组织结构一定程度上控制知识框架,因此,其可延展性比吸收能力大。
  
  (3)整合能力是能力深度演化的最重要的阶段,指企业创造现有新知识的新应用,并通过内外学习整合知识的能力。整合能力一方面获取和消化企业外部的知识,另一方面将其与企业内的知识、规则、职能和专业间整合。除了能反映转移能力中知识单元间的相互联系外,其本质是体现于知识交互作用的动态网络中。转移能力是整合能力的基础,从转移能力到整合能力的演化过程中,知识架构演化到知识动态网络,即由相对独立间知识单元单向或双向的联系演变成多向和动态的联系,这使得能力的可控性大大减弱,但这种动态性很有必要,动态交互的过程一定程度是加速推动企业知识的产品化和商业化,并使得知识创新成为可能。
  (4)创新能力是能力深度演化的逻辑终点,也是演化深度演化循环的起点,是知识得以应用,创造出相应的产品,同时是实现知识创新和知识增量的能力。创新阶段引起的知识增量、知识单元间的整体性有所下降,并在此基础上重新与外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寻求新的知识联系,通过吸收能力、转移能力和整合能力实现企业能力不断的螺旋演化。由此可见,不同知识传导的复杂性需要不同深度的能力,而能力的演化反过来促进知识的复杂传导和整合。
  
  2 知识传导与企业成长
  
  奈特的“不确定性”概念和西蒙的“有限理性”假设,是针对经济行为主体对经济事件的性质缺乏完全的认识和预见而产生的,都认为企业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增强知识完备性和改善知识结构来求得令人满意的决策进而实现企业的成长.德姆塞茨等认为隐藏在能力背后并决定企业能力的是企业所掌握的知识;纳尔森和温特将能力定义为职员的技能、经验和知识,将企业成长描述为企业的生产性知识和能力在不断积累和发展过程中通过惯例化把新的知识储存在组织的记忆中,从而提高组织效率的过程。企业的异质性起因于企业生产过程中形成和积累的知识的差异性。由于各企业所吸纳人员的知识专业化方向和程度不同,并且各类人员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持续时间也各不相同,从而导致各个企业最终所积累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差异性。由此当各企业在从事同类生产活动时,就不可能具有相同的生产成本,不可能获得相同的租金,不可能形成相同的竞争优势。因此,正是企业知识、知识结构以及认知能力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的异质性。
  企业资源理论认为,企业的存在是因为企业比市场契约具有特定资源的创造和再配置以及内部知识移植方面的优势。而企业的规模和范围则取决于新的资源与企业现有资源基础之间实际存在的特定性的程度,正是这种关系为企业提供了从创造和配置新的可再配置资源中获益并且不断增长的机会。Penrose把企业视作是资源的集合体,认为企业现有资源是其扩张的诱因,企业通过重组现有资源扩展管理能力和企业家能力来实现成长。企业知识理论认为企业独特的知识资本如共同价值观、行为方式、战略和技术等这些隐性知识构建了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决定着企业的成长和边界。此外,企业的学习、协调、组织等核心能力是决定企业发展和边界的关键因素。因此,企业现有知识存量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决定了企业以后利用各种资源和发现发展机会的方法,同时,与企业知识密切相关的认知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知识积累。  
  

  3 动态能力与后发企业成长
  
  本研究提出“知识传导-动态能力-企业成长”的成长主导逻辑(见图 3),环境的变化引起企业知识的老化和新的需求,知识获取、整合和创新的知识传导价值链引起企业动态能力的演化,知识传导通过动态能力间接作用于企业成长,而动态能力是企业成长的动因.从知识的角度,将外部威胁界定为企业相对知识存量的缺乏,即企业对某种知识的需求,企业作投资努力使其共享产业的总体知识。环境的快速变化和知识生产的专业化,需要企业间建立外部知识联系,以实现组织间学习和传导隐性知识,如R&D合约、联盟与网络、并购、技术特许等。同时,动态能力实现吸收能力→转移能力→整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循环演化,推进知识资源→ 业务流程→惯例→能力→核心能力的演变,把外部威胁转化为市场机会,快速决策实现组织柔性响应外部环境。动态能力克服核心能力的路径依赖和核心刚性,实现企业的动态成长。 Zott认为资源配置时机、成本和学习是动态能力的三种特征属性。时机指现有资源重组的速度和获取新资源的速度,成本指交易和传导、模仿等成本。研究发现时机、成本和学习效应导致了具有相似动态能力的企业间的绩效显著差异,当三种效应综合起来时,即便是企业间很小的初始差异也可能产生产业内企业巨大的绩效差异。虽然能力是等效的,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识别和响应环境信号的能力,企业虽拥有相似的能力,但绩效差异源于能力开发的不同路径和时机。
  
  企业成长体现为企业边界、企业结构、企业行为、企业绩效四个层面的演变.企业边界成长包括企业规模和范围成长,即知识存量或资源位势的演变,是知识应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内在体现。企业是知识和能力的集合体,当知识建立、吸收、转移、整合和创新引起企业知识存量的变化,必将引起企业边界的动态变化。企业边界的变化表现为企业产品功能的演进、产品的多元化、产品创新和流程创新等项目的动态变化。企业结构成长包括内部组织结构和外部结构的演变,更好地吸收、转移和共享知识,同时,知识的转移应用也会引起组织外部结构的变化,具体体现为企业由初始的外包、OEM,逐渐演变为ODM、自主知识产权,同时由联盟→合资→并购→ 内部化的治理结构演变。企业行为成长主要指企业战略建立、老化到转型的演变,如企业进入某行业实施多元化战略,从价格战到产品差异化战略,从国内市场到“走出去”国际化战略等。战略老化本质上是环境变化使得知识老化。企业结构和企业行为两个层面构成动态能力的流程演变,最终实现企业绩效的成长和竞争优势的延续。企业绩效的成长动因是知识传导和知识更新所引起的产品和流程创新,使得动态能力创造经济租,同时知识起隔离机制的作用,创新的难以模仿和先动优势使得租金耗散时间延续。企业绩效成长体现为知识创新的质变和财务指标、产销量和市场份额的量变。
  Penrose从知识资源或能力的供给视角认为企业成长是由企业的能力和资源所驱动的;而熊彼特则从能力的需求角度出发,认为企业家及其创业创新精神发现并利用新的获利机会,同时整合内外部资源实现创造性破坏现有资源格局,创造了新的组织能力,从而推动企业成长。动态能力则结合两者,分析企业内外部知识的流动和转化引起企业能力的演变,并促进企业的动态成长。因此,动态能力视角的企业成长模型,能够避免分析的片面性和极端性(参见表1)。
  
  
  4 后发企业成长的建议
  
  领先企业通常运作良好或者资源禀赋优良,而后发企业则初始资源和能力存量少,在技术技能和R&D层面落后于领先企业,其技术活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吸收消化阶段,产品也无缘于国际主流市场。同时,后发企业不得不在全球市场中适应领先企业制定的现有竞争规则。因此,有必要探讨后发企业与领先企业的竞争与合作中是怎样获取动态能力实现动态成长的过程和机制。
  (1)大力提倡自主创新,寻求更多更广的知识联系和传导。纵观我国各行业后发企业,市场换技术的策略缩短了与领先企业的技术和能力差距,但并未真正获得自主开发原创性技术的创新能力。其缺乏核心技术已是不争的事实,技术的瓶颈制约了企业进一步成长。因此,后发企业需要更多的资源和更广泛的外部联系获取更复杂和更先进的技术知识,也需要开发内部的R&D职能,通过知识传导和动态能力来克服初始禀赋的不足,克服市场和技术的劣势。后发企业应当借助全球产业格局调整的重大机遇,在自主创新的主导意识下,以建立国际竞争力为战略制高点,充分利用全球开放市场条件,借助多样性手段实现关键技术来源多元化,快速进入产业分工的高增加值环节,形成自主品牌并具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能力,且在一定的时间内赶超领先企业。
  (2)实现吸收、转移、整合和创新能力的协同演化。动态能力演化的四阶段是交互协同,但后发企业总体表现出四种能力动态整合不够,交互协同性差,尤其是整合和创新能力较差,从而大大影响吸收和转移能力阶段的效果,陷入了技术“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因此,后发企业应当重视四种能力的有效整合,通过内部R&D、战略联盟、合资、并购等各种形式吸收和转移伙伴的知识,快速进入二次开发重组阶段,实现动态能力从模仿到创新,从吸收能力、转移能力、整合能力到创新能力的协同演化。同时,后发企业应当注重技术战略与动态能力战略的协调统一。因为竞争水平不断升级导致每代技术的生命周期缩短,并导致产品和服务周期的缩短,使得旨在优化特定技术与相关产品的战略被强调连续和快速反应的战略所替代。新兴工业国家的经验表明强势的生产能力也可能成为世界级的领导者,即使没有世界级的技术先进性和技术突破。内部知识库是很重要的,但生产活动的内部化能力更有价值。每个企业都能获取同样的技术,但并不意味着他们能创造出同样优秀的产品。技术学习和吸收能力是很重要的要素,但技术能力建立的柔性战略和有效管理对成为技术领先者很有必要。
  (3)实现企业边界、战略、结构和绩效的协同演变。企业成长是由企业边界、战略和结构、绩效四个层面演变的函数,反过来又促进四个层面要素的演变。因此,后发企业应当强化吸收、转移、整合和创新四种能力结构的互动作用及其对成长的影响,注重和协调边界、战略、结构和绩效四个层面结构的成长管理,主抓制约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关键因素。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