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部分青年律师入不敷出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3-24 08:00
人浏览

  陕西宝鸡,一间普通的招待所内,青年律师小白选择了自绝离世。不久,发表在媒体的一篇相关报道——《律师之死背后的群体生态调查:要与法官搞好关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

  “影视剧里,律师一向被塑造成高文化、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的群体,他们衣着光鲜、风光无限、自由轻松。然而,真的是这样吗?”小白离世,让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女生戴丹丹和她的6位同学,决心对自己的职业理想——律师这一群体的生存状况做一次重新审视。

  青年律师自嘲:赚卖白菜的钱,操卖白粉的心

  在走访调研中,青年律师最关心、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收入”二字,这让他颇多感慨。

  作为调研团队成员之一,罗阳全程参与走访,“和很多律师都谈得很投机”。但面对一个相同的问题“和同龄人相比,你认为自己的生活水平高吗?”答案却都是“不”。

  调研显示,大部分刚入行的青年律师案源少、工作压力大,在树立个人品牌上困难重重,收入方面同样不乐观。收入方式以案件提成为主的人占到89.7%,而其中有46.9%的人没有基本工资,仅为案件提成。

  调查中,七成青年律师近3年的收入不足3万元,也就是说,平均一个月赚不到2500元,其中又有1/4的人月收入在1000元左右。“扣除案件成本、纳税、买社保和交律师事务所的必要提成之后,赚的这些钱基本都用于日常的生活开支和应酬,1/3的青年律师甚至入不敷出。”罗阳说。

  “这是一个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的行业,20%的人拿了那80%人的收入。”越是名望高、资历深、社交能力强的律师,越不愁案源;越是刚入行、没名气的律师,越发愁案源,常常劳而无功。一个青年律师,要花费4年学习法律,一年准备参加司法考试,还有一年月补贴仅300元的实习生涯。“他们的生活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同时,超负荷、无规律工作是青年律师中的突出问题。调查显示只有30%左右的青年律师日工作一般不超过8小时;25.8%经常超过8小时,加班加点;另有28.9%的青年律师时忙时闲。享有年休假和其他假期的青年律师仅占到13%。

  令人吃惊的是,近三成律师希望能到公职机关就职,高校教师是将近二成律师的首选。

  “我们是赚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一名律师调侃地告诉罗阳。

  28.4%的青年律师一年办案不足5件

  “在大多数人眼里,人情远远比法条重要。”在走访中,青年律师小史无奈地说。上个星期,他刚刚接手一件经济纠纷案,花费几天时间,准备好了证据和材料。可这周当事人却突然说要换律师。小史很想不明白,后来才知道对方新找的律师,是审案的基层法官的好朋友。

  当事人的法律意识,对律师的工作方式产生了较大影响。“入行第一件事,就是要学会‘营销’,像推销员一样,这也是市场经济的要求。”案源稀缺是青年律师从业道路上的最大困难,甚至有律师事务所将案源多少作为评价律师能力的最重要标准。律师间的案源竞争要凭很多因素,律师事务所的名气、中间人的背景、社交圈的牢靠、法官的引荐等等,竞争十分激烈。

  调查显示,青年律师的办案数量十分有限,过半的受访者1年来办案数量在10件以下,甚至有28.4%的人不足5件。他们的案源主要来自亲朋好友介绍、依靠律所介绍或团队合作。

  “大多数人找到律师时首先会问,跟某某审判员是否认识,案件把握有多大等等。这时,一些律师尤其是青年律师,往往会‘顶风作案’,为了招揽案件给当事人一些承诺,并由此引发纠纷。”戴丹丹说。

  “是追求法律正义,还是干脆做法律商人”

  律师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调查表明,68%的律师认为社会对自己的职业尊重感是“一般以下”。

  同时,一半受访律师认为“对自己的律师身份比较满意”,但也有近半数人不太自我认同。近三成人认为律师职业充满辛酸与无奈,超过一成人认为“与自己的设想差距很大,产生了巨大的失落感”。

  “我也曾有过理想,以为掌握法律就能维护公平正义,几年打拼后,才发现梦想只能服从现实,现实比我想象的复杂得多。现实司法环境和体制,却让律师在工作上很难有大的作为。”一名青年律师告诉调查者窦前涛。

  “虽然职业现状并不理想,但七成青年律师对这一行业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有着明确的职业规划。”调查组成员刘嘉告诉记者。

  2008年全国法院受理案件数量突破1000万件,陕西省法院受理的各类案件也达20万件。“社会对律师行业需求日益增长,律师职位缺口巨大。”刘嘉说。

  西安集西北地区法制建设特点于一身。“通过调查,我们期待校正公众视野中的律师固有印象。”在调研活动总结报告会上,调研组成员姜楠说。中国青年报(孙海华)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