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民事纠纷多久必须结案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9-18 04:06
人浏览

  民事纠纷一般解决的诉讼周期为六个月,这是民事诉讼法上规定的一般时效,假如没有相关的特殊事宜一般会在相关的事项中进行一定的延续行或者是缩短。这些当然要视情况来看,那么民事纠纷多久必须结案呢?接下来就有法律快车的小编为大家来解答。

  一、民事纠纷多久必须结案?

  民事诉讼一般多长时间结案,可以参照以下流程。

  立案时间

  符合立案条件的,登记立案;当场不能判定是否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接收起诉材料,并出具注明收到日期的书面凭证;需要补充材料的,在补充材料后7日内决定是否立案,立案期限从补正后交人民法院的次日起算。由上级人民法院转交下级人民法院立案的案件,从受诉人民法院收到起诉状的次日起算。

  诉前财产保全时间

  法院应在48小时内作出裁定,裁定保全的,应立即执行(申请人必须提供担保)。申请人应该在采取保全措施后30日内起诉。

  申请证据保全时间

  当事人依据《民事诉讼法》第百十一条条的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保全证据,不得迟于举证期限届满前7日。

  法院通知当事人开庭的时间

  诉讼法规定是在开庭前3天通知。

  被告答辩状的时间

  人民法院在立案之日起5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

  被告在收到起诉状之日起15日内提出答辩状。注意: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

  被告提出答辩状的,人民法院会在收到之日起5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给原告。

  当事人举证时间

  举证期限可以由当事人协商,并经人民法院准许。人民法院确定举证期限,第一审普通程序案件不得少于15日,当事人提供新的证据的第二审案件不得少于10日。举证期限届满后,当事人对已经提供的证据,申请提供反驳证据或者对证据来源、形式等方面的瑕疵进行补正的,人民法院可以酌情再次确定举证期限,该期限不受前款规定的限制。简易程序法院指定可以少于30日,当事人协商不超过15日。从收到受理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次日计算。

  申请证人出庭时间

  应在举证期限届满前10日提出。

  法院审结案件所需时间

  简易程序案件:3个月;

  一审普通程序案件:6个月;

  上诉案件:3个月;

  特别程序:30天内;公告期满后30天内;

  再审案件:3个月内。

  三种情况不计入审限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适用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规定,下列事项耽误的期间不计入审限:

  1、公告期间。

  2、鉴定期间。

  3、处理管辖问题的期间。

  法院判送达判决书的时间

  当庭宣判的,应当在10日内发送判决书;定期宣判的,宣判后立即发给判决书。

  上诉的时间

  对判决不服,要在规定时间内及时上诉,对判决不服上诉期为15天,对裁定不服的上诉期为10天,在判决和裁定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中会有相应的提示。从领取相应文书的次日起算。

  二审的时间

  对判决上诉,审理期限为3个月,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3个月。

  对裁定的上诉,审理期限为30日,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审限的,由本院院长批准。

  二、民事纠纷的相关案例

  2007年,一起使用简易程序审判的买卖合同纠纷就因遗漏了必要共同诉讼人被中级人民法院发回重审,目前该案还在重审过程中。

  据了解,1994年原告(反诉被告)周某为所在村社社员,在昆明市盘龙江边集资建房,同年6月30日周某与合作社就建房事项签订《约定》,周某因没钱向姐姐的公公吴某(反诉原告、上诉人)借款38万元,并约定还款期为3年,月利率3%。1995年12月30日,在周某无力还款的情况下,周某与吴某就借款及房屋处理等进行了协商,并签订了协议。协议约定:周某如无力还款,就用3套房子、3间铺面抵押,期限为30年,租金每年5000元,随后周某、吴某及吴某某、阮某某共同就借款及房屋分配、管理签订了《房屋分配及管理协议》。时隔10年,周某认为该协议侵害了自己的合法权益遂将吴某告上法庭,经审理法院判决:1995年签订的协议中有关房屋抵押、买卖的协议无效;吴某应将抵押房屋归还周某,同时周某归还吴某38万元借款及利息。一审判决后,吴某不服判决遂向中级人民法院上诉,因案件中遗漏了必要共同诉讼人,中院裁定发回重审,目前该案还在重审之中。

  孙法官表示,该案属于复杂的民事案件,从案件事实来看,争议的房屋有房产证,依照婚姻法、物权法的相关规定,集体所有权土地上的房屋除登记的所有权人以外,还可能有配偶或农村以户为单位享有土地使用权的其他房屋共有权人。同时,《房屋分配和管理协议》系原、被告及案外人吴某某、阮某某共同签订,本案的利害关系人还应有其他房屋共有权人、共同签订《房屋分配和管理协议》的案外人吴某某、阮某某。

  以上就是关于民事纠纷多久必须结案的相关规定,这样的形势需要依据案件情形来看,并不是依据法律强行的规定。希望这些资料和步骤足够的清晰,假如您对此仍有疑问的话还是建议您咨询法律快车专职律师,希望对您有帮助,感谢您的阅读。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