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艺术品拍卖:爆炒天价成为造势噱头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1-03 09:22
人浏览

一件拍品成交超过1亿元,单件艺术品价值5000余万元……近年来,国内艺术品市场屡屡爆出冷门――许多知名度并不高的小公司居然一下子成为了媒体关注热点,而依靠一两件“天价”艺术品,许多小公司的成交额居然瞬间进入中国艺术品公司成交拍卖榜的前列。这似乎是个好的现象,但是业内人士却表示担忧,其原因是因为一些公司的成交过程并不真实,有的干脆是假拍,也有的则是假货,如果真成交则无法逃脱洗钱的嫌疑。为此,业内人士呼吁:应当对重头艺术品的成交状况给予监督,属于不实拍卖的行为应该给予重罚。同时提醒新闻媒体,在事实并不清楚前,不要一味炒作成交价格,因为现在有些拍卖行为并非一槌定音,个别拍卖场的“槌落”背后有着许多不好解释的问题。  被文物部门视为假货的东西居然可以拍出5000万元的高价来,这是业内人士都很清楚的案例之一,是假货就应该撤拍,但是却无人过问,而提供中介服务的拍卖公司则信誓旦旦地承诺:绝对是真实成交。假货真拍?假货假拍?真货假拍?这是目前任何一家拍卖公司都可能面临质疑的问题。“拍卖会看似很公平,但实际并不透明。”业内人士表示,许多拍卖会举办前,拍卖行都会将一些重头器物进行招商,说服买家来购买,很多情况下,价格已经在拍卖前就谈定了,而拍卖会仅是一个形式――如谈好是800万元的一幅画,在现场可以举牌拍出3000万元,但是结账时仍是800万元,拍卖行可以以“替买家保密”为由拒绝公布买家的身份,而一句“钱未到账”也让税务部门不能按3000万元收税。  “这是一个空子,导致的结果是负面的。”业内人士认为,因为没有问责制度,拍卖场槌落后无人过问了,所以就不会有人追究责任,所以有公司就敢这么做。“这是一种不诚实的表现。”一味的追求价格,无非就是给藏家发出一个信息:我们这里能够拍卖出高价,这也是为了日后征集拍品打基础。  但结果是否会如愿呢?这是一个疑问,因为不好量化炒作给各公司的征集工作带来的机会。但是藏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送拍应当选择那些凭借多年时间积累赢得良好口碑的大公司,而对于那些靠一件拍品就一鸣惊人的公司,送拍时要先打个问号,慎重分析之后再做决定,因为连拍卖过程都有假拍嫌疑的公司,日后结账实在难保牢靠!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