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如何注册商标专用权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2-01-27 07:41
人浏览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商标遭到侵权的案件时有发生。而众所周知商标在经过注册以后是会受到法律的保护,因此商标是具有专用权的。那么如何注册商标专用权?商标专用权的保护范围有哪些?以下将由法律快车小编为您一一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如何注册商标专用权

  在我国获得商标专用权的唯一途径是进行商标注册。

  办理注册商标专用权质权登记,出质人应当将在相同或者类似商品、服务上注册的相同或者近似商标一并办理质权登记。质权登记申请书中应当载明出质的号。

  申请质权登记应提交的文件工商总局规定,申请注册商标专用权质权登记应提交以下文件:

  1、申请人签字或者盖章的《商标专用权质权登记申请书》;

  2、出质人、质权人的主体资格证明或者自然人身份证明复印件;

  3、主合同和注册商标专用权质权合同;

  4、直接办理的,应当提交授权委托书以及被委托人的身份证明;委托商标代理机构办理的,应当提交商标代理委托书;

  5、出质注册商标的注册证复印件;

  6、出质商标专用权的价值评估报告。如果质权人和出质人双方已就出质商标专用权的价值达成一致意见并提交了相关书面认可文件,申请人可不再提交;

  7、其他需要提供的材料。

  

  二、商标专用权的保护范围

  (一)注册的保护以核准注册的商标为限。

  如果人实际使用的商标与核准注册的商标不一致,不仅自身的商标专用权得不到有效保护,而且还有可能带来四种后果:一是构成自行改变注册商标的文字、图形或其组合的违法行为;二是在自行改变的商标与核准注册的商标有明显区别,同时又标明注册标记的情况下,构成冒充注册商标的违法行为;三是若改变后的商标同他人的注册商标近似,会构成侵犯他人商标专用权的行为;四是因连续三年不使用,导致注册商标被撤销。

  (二)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保护以核定使用的商品为限。

  如果商标注册人实际使用的商品与核定使用的商品不一致,不仅不能有效保护自身的商标专用权,而且也有可能带来三种后果:一是超出核定商品范围使用注册商标,构成冒充注册商标的违法行为;二是因连续三年未在核定的商品上使用,导致注册商标被撤销;三是因超出核定商品范围使用注册商标,构成侵犯他人商标专用权的行为。

  三、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

  1、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具体表现形式有:

  (1)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他人的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

  (2)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他人的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

  (3)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他人的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

  (4)在类似商品上使用与他人的注册商标近似的商标。

  2、销售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的;

  销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能证明该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的并说明提供者的,不承担赔偿责任。

  3、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

  由于这类行为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侵犯了商标注册人的商标专用权,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后果严重,危害极大,因此应依法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

  4、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

  这种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使消费者对商品来源,对生产者、提供者产生误认,对注册商标有效地发挥其功能和商标注册人的商品争创名牌也造成了妨碍,因此,应认定为是一种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

  5、在同一种或者类似商品上,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标志作为商品名称或者商品装潢使用,误导公众的;

  6、故意为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提供仓储、运输、邮寄、隐匿等便利条件的;

  7、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相近似的文字作为企业的字号在相同或者类似商品上突出使用,容易使相关公众产生误认的;

  8、复制、摹仿、翻译他人注册的驰名商标或其主要部分在不相同或者不相类似商品上作为商标使用,误导公众,致使该驰名商标注册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

  9、将与他人注册商标相同或者相近似的文字注册为域名,并且通过该域名进行相关商品交易的电子商务,容易使相关公众产生误认的。

  10、复制、摹仿、翻译他人未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或其主要部分,在相同或者类似商品上作为商标使用,容易导致混淆的;

  对于此种行为,承担停止侵害的民事法律责任。

  11、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可以得知,我国在商标确权上实行的是注册原则,商标在仅仅使用而不注册的情况下不会受到当然地保护。因此就需要商标使用人尽早申请商标注册,以此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以上就是如何注册商标专用权的相关内容。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的,欢迎咨询法律快车律师。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