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傍名牌”的假货,消费者真假难辩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7-01 11:44
人浏览

广东省酒类专卖管理局在广州销毁了货值超过3800万元的假酒。记者在销毁现场采访了解到,对于市面上的假冒伪劣产品,尽管知名酒商无不深恶痛绝,但在打假问题上却顾虑多多,担心过于高调影响品牌美誉度。这种沉默往往让消费者很受伤,轻则损失钱财、重则危及健康。

  日前记者走访食品市场调查发现,知名品牌已经成为假冒伪劣的“重灾区”,主要涉及白酒洋酒、桶装饮用水、食用油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行业,且呈愈演越烈的态势,但多数企业“打假”的态度却很低调,甚至讳莫如深。对此,不少消费者表示,这种态度无疑助长了假货“傍名牌”的气焰,品牌企业有责任有义务“打假”,引导消费者远离“假货”。

  被假冒几乎是国内每一个知名的白酒、洋酒品牌面临的一道坎。据广东省酒类专卖管理局最新的数据显示,2009年该局捣毁制假窝点、储假窝点29个,查获假冒伪劣酒类商品货值约3230万元,罚没金额超过178万元。记者17日在销毁现场见到,2009年查获的假酒国产酒约占70%,茅台、五粮液、剑南春、水井坊等名优酒依然是被仿冒的“重灾区”。而洋酒造假情况也不容忽视,约占去年查获假酒的三成,轩尼诗、马爹利、人头马、芝华士等知名洋酒品牌被假冒得最多。

  这些制假窝点,大都购买散装低质酒灌装到收购回来的品牌酒瓶里,然后假冒品牌进入市场。而有些制假窝点甚至从外包装盒到酒瓶等进行整套制作,对消费者利益造成极大的损害。广东省酒类检测中心副主任刘金发告诉记者,监管结果显示,市内一些大型超市销售的酒类品质良好,而在一些城郊结合部的小型超市,仍有假酒销售。

  为了遏制造假者的步伐,一些知名的酒厂纷纷升级防伪,但是这些招数依然难以抵挡造假者的仿冒。据了解,从2009年2月份开始,茅台推出了新的防伪标签,17日,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茅台酒知识产权保护部队长吴其利向记者坦承:新包装推出仅一年,市面就查获出了仿冒品,不过“因为技术跟不上,仿品的防伪标签做得很差,只要真假酒一对比,很容易能分辨出来。”

  任职于某家房地产开发公司的黄先生每年都会帮公司购买一部分的茅台酒用于接待客户,前段时间一个朋友有批茅台想以680元/瓶的价格转让给他。但黄先生思量再三还是婉拒了,“茅台造假特别多,前段时间都涨到800元以上了,680元的价格让人很怀疑!”2009年12月底,消费者薛飞称在郑州买到假茅台,向当地工商局投诉,要求商家“假一赔十”,但商家却认为其销售的茅台酒均从正规渠道进货,绝对是真品,是消费者将真酒进行了调包鉴定,由此引发了双方的口水战。

  但对于数目如此庞大的“假酒”,消费者却知之甚少,也鲜有酒企出来“打假”。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酒业观察人士告诉记者,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企业如果向消费者公布了这些打假信息,会让消费者认为该品牌假货泛滥,从而影响到其销售业绩和品牌美誉度。

  饮用水行业中,一线品牌桶装水往往是被商标假冒的主要对象。随着近年来政府相关部门监管力度的加大,山寨厂、黑心桶、用名牌桶灌水等这些假冒现象已逐年好转。但是茶艺馆、美容院、娱乐场所等公共地带用名牌桶自行灌水的假冒现象仍然泛滥,且监管困难。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消费者能在公众消费场所免费喝到的名牌桶装水,有50%以上是“表里不一”,即桶是名牌水的桶,但里面是自灌水,“至于灌的什么水,就要看场所经营者的良心了。”经营者使用名牌桶装水主要是因为可以撑门面,让消费者更加满意放心,所以在一些用水量较大的场所,如茶庄、桑拿、发廊、售楼部等,人们越来越多地看到十几元的名牌桶装水摆在眼前。

  但由于客流量大,用水迅速,如果真正使用名牌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以一个一天使用20桶水的茶庄为例,每个月仅此项开支就达几千元。经营者自然会想法来节省这笔开支。于是店家通常是向名牌水押50个桶,等这些水喝完后就自行灌水:良心好的,会在厨房装个滤水设备;良心不好的,有可能直接灌自来水。

  据了解,由于茶庄对水质的要求比较高,喝惯茶的客人可以很容易分辨出自来水与桶装水的味道,所以茶庄的自灌水,通常都属于比较“有良心”这一类,即到帽峰山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去购买“山寨厂”里未经处理的“山泉水”,或者装个质量较好的滤水机。消费者罗先生对记者表示,现在去公众场所,因为不知道免费水是否卫生,“只好自己随身带瓶装水。”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广东省饮用水行业协会积极配合职能部门打假,先后推出放心水店挂牌、放心水生产基地审核等工作。据水协会长罗坦介绍,今年,水协将继续加大对水店的检查和审核工作,尤其是对水店造假,将联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采取整治行动。

  “掺假最大的目的就是赚更多的钱,前几年广州某食用油品牌因掺假被央视曝光后,掺假的现象有所好转,但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一些小作坊生产的掺假油在广州的一些城乡结合部还是屡见不鲜。”从事食用油行业十几年的李龙(化名)告诉记者。据广州某本地食用油品牌的负责人张先生透露,现在的掺假油已经从以前的大众油种向小众油种高端油种过渡,而最严重的就是橄榄油和小磨香油。

  据李龙透露,其实食用油掺假的方式近年来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依然是以次充好、假冒名牌商标、回收再用等手段。其中以次充好最为常见,而回收再用的情况却最为黑心。“花生油掺杂色拉油、菜油、豆油等,还说得过去,起码对身体无碍。但为了高额利润,有些经销商却在色拉油里添加价格低廉的棕榈油、棉籽油等,更有不法之徒在花生油里加入对人体有毒有害的工业油和泔水油!”

  他透露,现在市面上的散装花生油,售价一般是一斤10元左右,因为普通花生已卖到3至4元一斤,花生的出油率在40%到45%之间,加上其它成本,一斤散油的成本接近9元。“但有些花生油每斤才卖5元左右,其中肯定有问题!”据了解,要验明花生油的正身并不难,掺假后透明度下降,把油从瓶中快速倒入杯内,观察泛起的油花,纯花生油的油花泡沫大,周围有很多小泡沫且不易散落,当掺有棉清油或毛棉油时,油花泡沫略带绿黄色或棕黑色。

  张先生则告诉记者,橄榄油掺了其它的油不好区分,但是小磨香油掺假后比较容易区分,掺假后颜色变深,如掺棉籽油呈黑红色,掺菜籽油呈深黄色。还可用筷子蘸一滴到平静水面上,纯小磨香油会出现无色透明的薄薄大油花,掺假后则会出现较厚的小油花。

  有句话这样说:消费者就是上帝。但“上帝”也有无知的时候,很多消费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不知如何辨别真假品牌货,只能通过去一些大型商超选择知名品牌产品来避免买“假货”。

  不敢找朋友买低价茅台的黄先生表示,“如果茅台定期向消费者公布一些假冒伪劣产品的信息,或者告知消费者从包装、酒质、其防伪等方面如何防假,甚至是有相关的检测部门可以接受消费者的咨询,相信能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在外企工作的白领曾小姐则说,作为消费者,最想知道的就是怎样买到放心可靠的产品,如果某些渠道是不可靠的,企业应该在协同相关部门进行监管的同时,及时告知消费者,而不应该让消费者蒙在鼓里。

  经常去茶艺馆喝茶的黄先生告诉记者,他过去也略有所闻,知道茶艺馆里的名牌桶装水里装的可能是自灌水,令他感到困惑的是,如果这些现象普遍存在,被仿冒的企业,为什么不采取措施管一管呢,是真的是管不了,还是不愿意管呢?

  “其实对于每一个知名的快递消费品企业来说,打假部门从来都很重要,他们的工作也是十分有效果的,但确实很少会对外公布,因为这样容易让消费者误以为我们品牌的假货很多,从而造成消费的迟疑。”一位全国知名食用油品牌华南区负责人这样表示。

  而对一些用名牌桶自灌水的行为,最大的隐患是在如果消费者喝出了问题,这个“黑锅”可能将是品牌来背。但即便如此,为了不影响品牌的消费信心,被仿冒的企业常常不愿公开,“知名被坑,也只能自认倒霉。”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酒业观察人士告诉记者,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企业如果向消费者公布了这些打假信息,会让消费者认为该品牌假货泛滥,从而影响到其销售业绩和品牌美誉度。

  17日记者试图从茅台打假人员口中问出如何分辨真假茅台的小诀窍,但该人士仅指着一瓶假茅台的防伪标签告诉记者“防伪标签的鲜艳度不够”,并没有透露过多的细节。厂家不愿对外公布辨别真假的细节,固然一方面可以使造假者无法将假酒的外包装与真酒做到一模一样,但另一方面也使得缺乏相关辨别知识的消费者显得更无奈。

  “企业有无义务告知消费者品牌被假冒的情况我不好说,但消费者购买某品牌的产品肯定是冲着品牌而去的,该品牌企业就有义务为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做得更好。”广东省酒类检测中心副主任刘金发在接受信息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厂家完全有责任告诉消费者真正的产品特性是怎样的、防伪有哪些基本要点等等。他强调,企业应加强对销售终端的规范管理,让消费者可以放心消费。比如有些名优酒的专卖店与厂家签订了不销售假酒的协议。

  广东省酒类专卖管理局副局长朱思旭表示,营造放心酒消费环境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厂家、政府监管部门、消费者多方的努力,通过高超的技术手段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行业协会要自律,茅台、五粮液等知名酒厂应该配合政府部门宣传放心酒;厂家应教育经销商不经营假酒、抵制假酒,还有责任和义务教导消费者如何辨别真假白酒、如何品出好酒,让假酒无地可藏。

  记得一次在采访深圳某大型桶装水配送商时听到这样一句话:厂家明知道有很多假冒,但是心里还会希望这些假冒品持续存在,因为这样无形中也在扩大他的品牌知名度。

  不知道这句话是否代表了绝大多数企业的心声,因为几乎所有被仿冒的大品牌,都不愿意公开他们被仿冒的真实数据,这种表现不禁让人猜想:你是否对这些假冒现象暗自窃喜?

  这种猜想也许过于偏激,但是作为消费者,有权知道真相,有权知道在哪里发现了假货,哪些渠道是不值得信任的。越遮遮掩掩,就越会催生假冒,企业向消费者定期公开这些信息,对消费者做出提醒,其实正是树立自己良好企业形象的举措,也是在尽维护消费者权益应尽的义务,不要让消费者感到无奈,当消费者对你的品牌付出信任和金钱的时候,你们是否也应该回报以同样的真诚和关爱呢?所以,还消费者明净的天空,企业责无旁贷。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