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苏宁国美两大巨头谁将争锋?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7-22 23:40
人浏览

在中国家电连锁企业中,苏宁与国美并驾奇驱,业界戏称为“美苏争霸”。财报数据显示,2006年苏宁电器主营业务收入实现249亿元,国美实现销售收入247亿元。
进入2007年,国美、苏宁的竞争呈升级趋势。先是苏宁公告称将“募集24亿元资金用于250家连锁店发展,及沈阳物流中心,上海、武汉旗舰店的购置”;之后不久既传出“国美将募集65亿元资金用于提高运营效率,改善和供应商关系”,而“国美即将启动‘百店工程’,实施买断销售,驱逐厂家促销人员”的消息几乎是接踵而至。
为什么2007年国美、苏宁动作如此频繁?资深家电产业观察家刘步尘认为,目前中国家电连锁行业的诸多动作,其实都是这个行业从此前“外延式扩张”向今后“内涵式发展”转型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国美、苏宁两大巨头今后谁将克敌制胜,不仅需要资金实力,更需要经营智慧。

近身肉搏抢占地盘

国美最近抛出了65亿元融资计划,主要用于增加门店的数量。门店数量的增多使其他连锁企业与国美的规模差距扩大,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国美价格的竞争力和利润空间。
随着国美永乐成功合并,并将原来的 7个大区调整为12个,目前,国美已人驻全国260多个城市,门店达到900多家,全国网络更加完善。 2006年全年国美销售规模达到869亿元,拉开了与第二位苏宁电器之间的差距。按照黄光裕的设想,国美今年将继续大规模扩张,在全国的门店数量将突破1000家。他认为,尽管由于家用电器更新较频繁,价格竞争激烈,零售企业仍然可以通过优化整合供应链提高利润率,而国美、永乐合并的效应也会逐渐显现。
2006年,苏宁电器共在全国新增150家门店,平均不到三天时间就有一家新店开业。苏宁近日计划非公开发行融资24亿元的主要用途为拓展店面。2007上半年,公司新开店面约为70家,下半年会新开100家左右店面。苏宁电器总裁孙为民近日表示,到2010年,苏宁将实现横向扩张与纵向渗透相结合,逐步在中国建立从直辖市到省会级城市,从地级市到发达县级市的网络布局,构建核心商圈的3C+旗舰店、次商圈的中心店、新生商圈的社区店有机结合的区域布局系统,继续保持现有的连锁发展速度,连锁网络覆盖全国 30个一级城市、200个地级城市和300个县级城市,占全国市场份额10%以上。
孙为民表示,虽然目前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等核心城市基本已被苏宁、国美等占据了一定份额,但在手机、数码、IT等商品上仍存在巨大空间。而大连、武汉、重庆、济南等城市,当地连锁零售商仍占据一定市场份额,苏宁还具有相当的扩展空间。

物流与信息化投入

苏宁电器于6月28日公告称,董事会已经通过《关于增加公司经营范围的议案》,而其中增项、修改后的经营范围便包括“道路货物运输、其他仓储(商业流通仓库、货场)”。
苏宁电器的相关负责人还透露,苏宁此次投入物流建设的资金将近3亿元,其中1亿元来自IPO募集的4亿元;2亿元来自第二次募集到的16亿元。
国美出手物流建设更为阔绰。据悉,国美将会有近13亿元的资金投入其物流建设。国美电器的新闻发言人何阳青介绍,国美电器将在全国建立7个区域物流中心,包括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成都、武汉等,基本上都已经在筹备当中,其中上海青浦地区的基地10月份即可投入使用。
此外,2006年苏宁投入8000万元巨资打造的SAP/ERP系统成功上线。SAP/ ERP系统上线后,2006年,苏宁新增门店 150家,但仓库数量却从100多家压缩到现在的80多个。这样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效应——存货资源相对集中,存货周转时间缩短。现在苏宁每亿元销售额只需 500至600平方米仓库,而以前至少是 1000平方米,仓库的总面积下降了4Q%。
“苏宁的信息化体系在中国家电连锁业最先进,十几年来都是苏宁在推动行业信息化发展。”家电专家陆刃波认为,“门店可以复制,但信息化程度是零售业的真正竞争力所在。”
建构和谐厂商关系

长期以来,连锁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一直不甚和谐,从无休止地要求低价、无偿占用货款,到收缴场地租赁费、促销员管理费、灯箱维护费、过节赞瞄等各种进店费用,家电连锁企业的利润多来自对制造商的不断挤压。 资深家电产业观察家刘步尘认为,如果不能及时弥补这个弱点,不仅影响家电厂家长远发展,对家电连锁商也没有什么好处,正所谓唇齿相依唇亡齿寒。
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并深深地感受到了来自供应商强烈的抵触情绪,国美最终痛下决心,发誓要改善和供应商的关系。实际上,在4月中旬召开的“2007国美全球家电产业论坛”上,国美电器总裁陈晓已经当着全球上百家供应商的面,郑重承诺:2007年将进—步减少合同外收费。4月27日,国美与海尔签署鹏协议,定单总金额高达100亿元,国美将不再向海尔收取合同外的费用及进场费,双方交易透明化。国美在取消海尔进场费的同时,也已与索尼、西门子、飞利浦等公司达成协议,同样不再收取其进场费。种种迹象都预示着,零供双方的“冷战思维”逐渐开始融化。
去年7月,苏宁推出“3C+”模式,主张与厂商共同研发个性化产品,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经营品质。专家提出,家电连锁需克服自身的急躁情绪,尝试从真正意义上与供应商一起谋求利益的最大化。家电连锁业自2006年发展至双寡头阶段以来,能否与供应商实现和谐共赢已成为竞争的关键因素。

比拼未来

过去的辉煌已成过去,未来10年,中国零售市场增长速度要远快于美国家电市场1994-2006年的增长速度,行业为优秀公司创造的成长空间不言自明。目前,美国家电连锁企业已不足1000家,以百思买为首的前三大电器连锁控制了高达80%的市场份额。而国内家电流通企业则超过3。2万家,家电连锁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仅为6%,资本市场和零售市场显然留出了双重想像空间。
在国美、苏宁双寡头争锋阶段,行业的核心矛盾是价值链整合、提升绩效水平,这一阶段,巨头与巨头之间更多比拼的是“耐久力”。
一位证券分析师认为:从战略的经营细节表现看,苏宁向行业第一演进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苏宁电器预计今年1至6月份,公司净利润将比上年同期增长70%至100%,继续保持上市以来的高速稳健增长态势。今年1至5月份,公司可比门店销售增长约为10%,随着旗舰店策略的深入,店面管理精细化的深入,以及物流体系提升后,缺货成本的减少,预期至‘2010年,公司同店增长仍然可以在5%以上。在精耕细做方面,苏宁全面引入3C电器配件关联性产品,提供—站式及敞开式体验购物。比如,在洗衣机旁边配套了洗涤液、晾衣架;电脑旁边配上计算机书籍、电脑游戏;与手机配套的手机挂件、手机套、手机存储卡等各种衍生类产品,3C门店产品数量是传统门店的5倍以上,消费者一站式采购就能够网罗到几乎所有的物品。与国美相比,苏宁的企业文化、法人治理结构、发展战略上蕴含了更多的“耐久力”元素,分析师认为这些“耐久力”优势,正推进苏宁向行业第一演进。
而国美方面也不示弱,预计国美 2007年度零售营业额将突破1000亿元,实现税后利润20亿元以上,在未来五年内,国美将形成年销售规模2500亿元,占据国内市场25%以上的份额,企业市值有望突破300亿美元。
2007年仍将是中国家电连锁业风云激荡的一年,也是两大巨头竞争更激烈的一年,谁将在竞争中取胜?年底见分晓。


时间:2007-7-27
作者:郭燕春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