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国际名牌遭遇“品牌危机”?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7-23 05:41
人浏览


  继浙江工商部门因产品质量问题火烧欧洲进口高档皮鞋后,阿玛尼、博柏利、杰尼亚等品牌服装在上海被判为不合格,不久,艾格、维沙曼等知名品牌女装又在广州被检出致癌物质可分解芳香胺。不少品牌面对曝光保持低调,甚至以一句“没什么影响”淡淡带过。
  国际知名品牌近来屡屡出现在监管部门的“问题产品”名单上,许多消费者表示“震惊”,然而记者采访时也听到了另一种声音:“这么大名气的牌子会有质量问题吗?可能布料是国产的吧?”,“那么多明星都穿名牌,能有问题吗?”,“染色牢度不佳?脱色、仿旧,也是一种风格,就好像设计师故意把牛仔裤剪出破洞。”
  上海工商部门公布的不合格进口服装名单涉及20多个国际知名品牌,但在近10天时间里,仅有1家企业通过媒体向消费者“深表歉意”,并承诺立即采取措施对服装改进处理。大多数国际知名品牌则选择保持缄默。
  更多的国际品牌虽然将相关批次、规格的“问题商品”撤下柜台,但对造成质量问题的原因及其采取的善后措施,没作进一步解释,工作人员通常回答:要等“总部的调查和通知”。
  不久前,一批路易威登、雨果·博斯等欧洲名牌进口鞋因质量不合格,在浙江被公开销毁。相关品牌负责人却表示,他们的高档皮鞋元旦期间“在上海销量很好,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近日,江西公路管理部门在一项3000万元的采购项目中,明确排斥国产品牌参与竞争。合肥某政府机关也在政府招标中公开要求采购“洋品牌”空调,海尔、格力等知名国产品牌被拒之门外。
  “这反映出一些政府部门、经营者以及消费者的‘崇洋’心理。”上海市商业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齐晓斋说,盲目崇拜进口品牌、海外品牌,国产品牌被人为看低、贬低。
  “炫耀、攀比,催生了一种‘你有我也有’的消费行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黄漫宇博士表示,一些大学生看到同学买了名牌MP3、MP4,就会产生自己也要拥有的心理,没有考虑产品的使用价值。“中国高密度的人群,会助长品牌消费中的盲目攀比之风。”
  面对越来越多跃跃欲试的消费者以及随之迅速膨胀的市场规模,不少国际顶级品牌和代理商踌躇满志。投放广告、增加网点、开设旗舰店,甚至不惜改变品牌长久以来坚持的一些做法。“就像瑞士名表,有的顶级品牌几乎不打广告、不追求销量,只针对有限的目标客户限量生产供应,宁可在大众消费群体中‘默默无闻’。但到了中国,代理商为了利润,巴不得让更多的人来买,不顾定位和特色,甚至甘冒品牌被做滥的风险。”一位钟表行业资深人士对记者说。
  专家指出,国内消费者对国外品牌比较陌生,在没有对品牌价值和品牌文化学习研究的基础上,一味认为“月亮总是国外的圆”,这样的观念首先应当改变。
  那些不考虑价格、不考虑使用价值、不考虑实际购买能力,“先消费,再烦恼”的行为,并不是成熟、理性的举动。
  “许多国内企业正是盯上消费者的这种心态,在国外注册商标,在中国生产和销售产品,然后宣称‘这可是法国货,好东西啊’!”齐晓斋认为,由于对国际品牌的片面理解和盲目追崇,购买者常常真假不辨。
  “事实上,无论对顶级品牌,还是对进口产品,我们都需要一种更加平和的心态。”黄漫宇博士表示,既不要让格外的“宠爱”把国际名牌变得越来越傲慢;也不要盲目崇拜,让消费市场陷入“奢侈病”的困扰。
  人们渴望品牌,消费品牌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可是,当你选择一个品牌时,还得“三思而后行”。


时间:2007-2-8
作者:俞丽虹 孔徙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