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诚信品牌金融海啸的稀有资源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7-23 13:23
人浏览
这种消费共鸣不是依靠“大鸣大放大字报”的广告方式一蹴而就赢得的,是依靠长期消费的诚信品牌经年累月潜移默化实现的,本质上是消费者行为和思想的相互影响,是品牌传播过程中最好最经济的方式。

有一个成语叫“覆巢无完卵”。

有一个观点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有一个现象是“品牌建设关乎企业高度”。

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几种提法,金融海啸一来,就全都扯上关系了。

这不奇怪。时下金融海啸导致全球经济积重难返,颓势难挽,许多企业受此影响举步维艰,一些譬若属于企业文化范畴的品牌建设,也因为经济不景气,纷纷动摇,放弃了原来的诚信原则,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欺骗消费者。

倘若企业品牌建设不能持续向“善”,遇到困难便阵脚大乱,自坏心智,那就难保此前努力不会付诸东流,难保市场份额不会因此出现“雪崩”,加速业绩下滑,损害企业形象。

笔者认为,当人人慌作一团,任何保持诚信、冷静的企业都有突破重围,走出生天的机会。在把“诚信”看成稀有资源的时代,一面“诚信”的品牌旗帜,其实就是企业高度醒目的标杆,企业发展嘹亮的号角,企业责任高尚的灵魂。所谓“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当为此解。

我们常说“人无信不立”,企业亦然,品牌无信不行。市场品牌众多,滚滚浊流,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李鬼”大行其道,“三鹿”魑魅魍魉,很多消费者因此真假难辨,好坏难识,屡遭愚弄。像那些昧着良心发黑财的企业,视诚信为粪土,视质量为障碍,他们往往抱着捞一把就撤然后继续转战“青纱帐”的游击心态,压根儿就不会有做诚信品牌的打算,自然不会理会什么品牌建设。跟他们谈诚信无异于对牛弹琴,与虎谋皮。因为他们不会心存诚信的善良念头。他们只想不择手段地向市场向消息者掘金,从而满足他们的资本欲望。

雷锋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同理,一个企业偶尔诚信并不难,难的是持续诚信。这样的诚信才是品牌的内核和精髓,是检验企业是否忠实市场和消费者的“试金石”。

众所周知,人是有思维定势的。位移到消费领域,这种消费习惯通常会影响到消费者对某种带有好感的商品产生消费依赖,笔者将其定义为“消费惯性”。也就是说,爱者恒爱,很难改变。所以说,消费者心里一旦喜欢上了某个企业品牌,就会对其充满信心。出于“我喜欢的希望别人都喜欢”的“首发(首次发现)”心理,他们当然愿意将自己喜欢的品牌信息(包括企业诚信、质量可靠、价格优惠)传递给身边周围的所有人,从而引起“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消费共鸣。

这种消费共鸣不是依靠“大鸣大放大字报”的广告方式一蹴而就赢得的,是依靠长期消费的诚信品牌经年累月潜移默化实现的,本质上是消费者行为和思想的相互影响,是品牌传播过程中最好最经济的方式。这种方式在奢侈品消费市场表现得尤为突出。

随着现代市场越来越发达,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也越来越理性。“不买贵的,只买对的”几乎成了理性消费者的口头禅,尤其在金融海啸量入为出的今天,大家更是相信“对的”价值,更是偏重“诚信”品牌。

据说,一只蝴蝶在巴西亚马逊丛林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种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的长期的巨大的连锁反应。人们称之为“蝴蝶效应”。

我们无法想象,如果一个有诚信的企业品牌能在消费者心中产生共鸣,产生“蝴蝶效应”,对企业而言,那将会是一种怎样的盈利概念。反之,一个没有诚信或者背弃诚信的企业品牌,市场或者消费者对它的抛弃甚至对同行的怀疑也会招来“蝴蝶效应”一样的共鸣——拒绝或者犹豫购买的集体声讨。

这样一来,这样的企业品牌形象不会高挺,只会矮化,折戟商场,给个体或者同行业的品牌文化带来实质性的损害。更要命的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许多同行品牌也会为之背上不堪重负的道德十字架,引发瘟疫般蔓延的集体质疑。这种集体质疑通常都是可怕而致命的。“三聚氰胺”的始作俑者就是恶例!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品牌无信,退避三舍。说句不客气的话,不讲诚信的品牌就是要钱不要脸,要利不要义的品牌。如果品牌没人信了,还要在市场继续苟且偷生,除了靠坑,靠蒙,靠骗,还能怎样?利欲熏心的时候,他们是死猪不怕开水烫,也根本不会把品牌诚信当回事的。

这场金融海啸引国内外无数企业竞折腰,它们或倒闭,或破产,究其原因,要么是经营管理不善,要么是资金链断裂,要么是市场订单枯竭等等,但毋容讳言,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诚信缺失造成的。

陈毅有诗说:“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我们看企业品牌是否高洁,是否有骨气有志气,得看金融海啸之时是否坚守诚信,是否给市场和消费者一如既往地传递诚信的温暖。这种温暖就是市场遭遇天寒地冻的稀缺资源,是确保消费者放心使用的精神鼓励。

退一万步讲,就算这样的品牌真有一天因市场环境不可抗力的因素做不下去了,出于市场品牌价值的考虑,同行不会放弃,政府也不会放弃,它们仍有活着的希望,仍有走进消费者心里的希望。这就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知名品牌被成功收购后仍然深受消费者喜欢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覆巢之下仍有完卵的例外!

我们常常对世界500强肃然起敬。须知,我们之所以起敬,不是因为它们钱很多,业很大,而是因为它们历史长,讲诚信。它们无论是在市场繁荣还是市场萧条时期都坚持以诚信为本,以消费者为本,一代甚至数代地在市场和消费者中间经营印象好口碑佳的消费者人缘。

如今,才刚刚兴起的中国企业品牌就面临这样一个艰难抉择的十字路口:在利润可能超低的时候,对消费者是守信取义还是背信弃义?这当然是很残酷的,它其实是一个关乎品牌生死的问题!但市场不相信眼泪,你必须要这样做,让消费者看得起,记得住,买得久!

我们知道,品牌是企业的一张脸,这张脸是白是黑,是健康还是病态,全在于企业经营的宗旨和原则里面是否有“诚信”二字。讲诚信的企业,它们的品牌没有理由不受消费者青睐和爱戴。所谓不看僧面看佛面,放在品牌消费领域也是这个道理。

金融海啸还在继续,笔者希望诚信品牌越来越多,而不是被海啸吞噬淹没。套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世界500强或者中国500强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仍坚持诚信本色的企业和坚持购买这种诚信品牌的消费者,乃是世界或者中国品牌的脊梁。

诚如是,品牌之幸!中国品牌之幸!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