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电力安全管理的文化作用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1-25 13:49
人浏览
安全生产是供电企业生产工作的永恒主题,由于输、变、配、送供电环节对安全工作的特殊要求,多年来,公司系统在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方面做了许多研究和探索,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安全可靠性和安全管理水平。但是安全生产工作是需要人来完成的,具有丰富思想和自主行为的“人”的行为习惯直接影响着人身和企业安全。如何能切实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和意识,培养员工形成遵章守纪的良好行为习惯,使员工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真正由“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和“我会安全”呢?笔者认为,积极创建“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关爱安全”的安全文化,以良好的安全文化来积极引导员工的安全行为,是一条有效途径。

一、企业安全文化

所谓文化,即人们的习俗、习惯、价值观。安全文化,就是指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的安全习俗和习惯、安全的理念,是人们的价值观在安全方面的一种反映和体现。员工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什么样的行为。文化影响思想,思想指导行为,行为产生后果。著名的安全学家海因里希认为:事故的发生是表面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而实际上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或缺陷造成的,人的缺点又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的,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因此建设遵章守纪、预控为主的企业文化氛围,非常有助于员工形成“我要安全”和“我会安全”的良好心态和行为习惯。因此,安全文化建设对安全生产起着潜移黙化的重要作用。

二、人的安全心理与生理规律分析

安全心理是员工对生产劳动中的作业工具、机械设备等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虽然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离不开人的一般心理活动的规律。研究安全心理就是通过研究分析广大生产人员的心理活动过程,了解他们在各自岗位上的需求与愿望,分析他们的工作行为及动向,探讨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发生过程及发展规律,有利于制定出切合实际、保护广大员工的安全的管理措施和制度。

人的信息加工模型,即人对某一种事物的反映,是经感觉、知觉、思考、动作、行为一系列过程来完成的。也就是说作业人员完成每一项具体的操作,都要有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这一系列心理反映,每一心理环节都与安全有着密切联系,都会对安全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分析研究并对症下药解决好感觉与安全、知觉与安全、记忆与安全、思维与安全之间的关系,人的行为就会有安全保证。感觉在作业人员的安全生产心理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通过感觉,才能分辨操作对象的各种属性和特征,才能了解自身器官的活动情况和劳动过程中的一切不安全因素。人们的感觉有共同的机能,但在感觉能力方面,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遗传和疾病等生理因素,亲人离异等突发性重大事件心理因素,责任重,单调、低负荷的工作环境,内向、谨慎等个性心理都会导致感觉阈限值提高。而知觉是以感觉为基础的,有了感觉输入,人脑才能对感觉到的信息做出选择、组织和解释,实现知觉过程。人的知觉具有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以及错觉特点,知觉是受感官特性影响的,感受器官的完全程度或者是接收到信息的完美程度直接影响着知觉的正确性。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通过记忆与复杂的思维活动,才能完整地完成整个认识过程。记忆与思维活动要依靠员工储备一定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才能圆满完成,对感知过的事物,经过记忆、思维、想象,才能做出正确的行为结果,即是否要做、如何做、怎么做、做什么。

因此必须加强对员工安全技术、安全规程、安全制度、安全生产防护措施和劳动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除入厂培训、岗前培训、日常培训等有意识记忆外,同时还应提倡实行无意识记忆。就是通过持续的、经常性的图文并茂的事故案例展示学习和安全宣传教育,使“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潜移默化成为一种本能反映,不断提高安全生产能力。

此外员工的情绪情感心理过程也与安全有着紧密联系,情绪包括心境、激情、应急、热情与恐惧等状态,情感包括责任感、挫折感、理智感、美感、荣誉感等。情绪情感具有情景性、暂时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良好的情绪,可以使人们精神焕发;沮丧的情绪会使人垂头丧气、意志消沉,它的产生,与个人的认知、修养有关。如果作业人员情绪稳定,心态平稳、心气平和,就会认真工作,细致干事,平平安安。反之如果情绪浮躁,心绪不宁,工作起来就会手忙脚乱,甚至导致安全事故发生。某企业总结了忽视安全的20种人,其中就有冒冒失失的莽撞人、心中有事的忧郁人、受了委屈的气愤人、心绪不稳的烦心人、手忙脚乱的急性人、大喜大悲的异常人,这些忽视安全的人都与情绪有关。

三、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生产作为一种有形的执行手段和无形的社会责任,不仅存在于安全生产的每一个工序之中,也存在于企业文化之无形资产建设之中。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建设的心灵工程,更是推动企业发展与进步的不竭动力。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某一个行为动作经过长时间的持续进行就会形成固定的思考和行为模式,这就是习惯。安全生产需要靠某一个人来具体执行,而培养员工一种很好的工作行为习惯,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是最为安全可靠的保障。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就是要客观考虑“人”的安全心理规律与过程,实现安全生产与行为认知协调统一,特别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page]

1.大力倡导“亲情管理”,提高员工的责任感

亲情是人与社会交流的基础,建设亲情安全文化,就是要围绕安全就是幸福、安全就是生命等主题,全力营造没有安全就没有员工生命健康,没有安全就没有家庭幸福的浓厚亲情氛围,促使安全意识在员工大脑中进一步深化,从而感化员工使其深深认识到安全生产对自己、对家人、对企业有多重要,深刻体会到自己身上沉甸甸的责任,面对家人的期盼和祝福,员工心中充满了感激与对幸福的渴望,自然会在生产中珍爱自己的生命,确保安全生产,降低违章行为的发生率。

2.要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要正确处理企业、集体和个人的关系,认识自身价值,增强荣誉感和自豪感,强化安全意识,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对社会、企业发展充满信心,对自身的生活充满希望,培养积极向上、健康快乐的情趣,塑造开朗、豁达、乐观的性格。

3.要善于培养员工良好的心境

通过建设企业文化和安全文化,培养员工爱企业的情感,养成以企为家、热爱工作的情操,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形成良好的心情,并且把这种情绪带到劳动和安全生产中。让愉快的心境伴随员工安全生产的全过程,打起精神头,克服萎靡不振、思维麻木、看谁都不满意的不愉快心境。

4.要善于保持员工的激情和热情

为了完成某项任务或者特殊阶段的工作,需要人们有一股激情和热情。要善于引导员工的激情并延长激情的时间。要把这种激情带到安全生产工作中去,要引导员工带着激情去工作,带着激情去劳动,在激情中创造业绩,在激情中升华理想。而热情是一种强而有力、稳定、持久和深刻的情绪状态,要鼓励员工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安全生产工作。

5.抓好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安全教育培训是搞好安全生产的基础和关键,通过基本知识教育、作业技能培训、岗位练兵等手段,提高职工的基本素质、作业技能和自我保护的能力。用先进的安全观念、安全知识、安全技术、安全行为方式培育每一个人、规范每一个人,使职工不仅能正确掌握安全技能,而且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自觉地规范自己的安全行为,不断强化员工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文化素质,筑起牢固的安全生产思想防线。  

6.要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和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

一方面要切实解决员工们的家庭、子女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在愉悦的情绪中完成生产任务,实现安全生产。要创造友好的班组生活环境,同志之间、工友之间要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帮助,让员工们享受大家庭的温暖,用友爱凝聚人心,用坦诚凝聚力量,发扬一人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一个人的困难大家分摊,一个人的快乐多人分享,使员工们生活在愉快、向上、团结、健康的氛围里,多几分快乐,少一份烦恼。另一方面要通过定期开展“安全示范岗”、“安全生产月”、安全知识竞赛、演讲、安全漫画展示、安全征文等活动,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良性的安全氛围,使员工产生积极的、强烈的反应和情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四、结束语

努力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安全文化,充分掌握员工的心理状态,注重人的需求,张扬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积极向上、安全遵章的文化氛围,真正使员工快乐学习、快乐工作、快乐生活,使企业安全、健康、有序发展。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