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农网变电站防误工作的现状及对策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1-25 16:36
人浏览
  目前,农网变电站防误工作管理还相对薄弱,防误闭锁装置"三率"(安装率、投运率、完好率)还相对较低,人员业务素质和责任心还有待提高,防误工作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1 农网变电站防误工作的现状

1.1 组织管理方面

  随着农网变电站安全文明生产达标评比、县级调度室达标、"反习惯性违章"以及县级供电企业创一流等活动的开展,将两票正确率、防误闭锁装置"三率"列入考核项目,农电系统及时进行事故分析,指定防误专人负责,制定防误装置管理办法,推动了防误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但防误操作组织措施发展仍不平衡,有放松和削弱的现象,尤其是近年来农电管理部门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农网改造中,生产管理、防误管理有所松懈。

1.2 技术措施方面

  通过两期农网改造,防误装置"三率"有了长足进展,微机防误闭锁装置也得到应用。但目前存在闭锁装置失灵、产品质量不好、带缺陷装置未投、投运装置存在隐患、有的变电站(包括农网一些新投运变电站)甚至仍未安装防误闭锁装置等问题。

1.3 人员素质方面

  通过实施农网改造、加强管理和人员培训,锻炼了队伍,提高了人员业务素质和责任心。但不得不看到,农电系统仍然存在着人才短缺、人员业务素质整体还不高的问题。例如,习惯性违章还时有发生,有时甚至多人同时违章。

2 对电气误操作事故原因的统计分析

2.1 电气误操作事故的统计

  (1) 从电压等级看,110 kV最多,其次是10,220,35 kV以及低压。

  (2) 从技术分析看,带地线(刀)合闸最多,其次是带负荷拉(合)刀闸、误分(合)断路器、带电挂接地线(合地刀)、误入带电间隔等。

  (3) 从事故责任看,运行占绝大多数,其次是检修、调度。

2.2 电气误操作事故的原因

  (1) 组织措施方面(人为因素):跳项或漏项操作、单人无监护或无票操作、走错间隔(位置)、不按规定验电、操作票错误、擅自解锁等构成误操作事故的主要原因。

  (2) 技术措施方面(装置因素):未装(投)防误装置、防误装置失灵或功能不全,也是构成误操作事故的原因。

  (3) 其它非技术措施方面:如二次部分误(漏)投压板、误碰、误动及误听、误判断、误调度等。

3 防误工作对策

3.1 加强领导,健全组织

  防止电气误操作事故是国电公司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之一,它有关职工的生命、设备和电网的安全,影响社会效益和电力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需要农电系统各级领导重视防误工作,建立巩固的防误专责人体系,制定防误装置管理办法和细则,做到人员到位、资金落实。要定期召开防误工作会议,总结经验,制定措施和对策,协调解决防误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3.2 加强全过程防误工作管理

  (1) 严格执行"两票三制"(两票即工作票、操作票,三制即交接班制、巡回检查制、设备定期试验轮换制),严肃组织措施,防止流于形式。

  (2) 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及安全技能,坚持进行"反习惯性违章"活动。

  (3) 堵塞"万用钥匙"的管理漏洞,防止闭锁装置形同虚设。

  (4) 坚持"三同时"(防误装置与主设备同时安装、同时验收、同时投运)原则,防止新设备无防误装置投运。

  (5) 在防误装置使用方面,抓住岗位培训和检修维护环节,提高运行、检修人员对防误装置的"四懂四会"水平,使之熟练掌握使用、维护方法,使现有装置好用。建立防误装置台帐,明确管理和维护责任,对防误装置做到"应修必修,修必修好",巩固装置的"三率",特别是完好率。

  (6) 结合各地发生的误操作事故,分析误操作产生的原因、责任,进而分析影响误操作的主要因素,结合本单位实际,举一反三,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7) 农网改造中,选用技术先进、操作简便、价格合理、质量可靠、售后服务较好的厂家,防止不合格产品进入农网变电站。

3.3 加强人员素质培训

  人员素质的培训重点是责任心、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的教育培训。要使操作人员认识到:安装防误闭锁装置是防止电气误操作的必要补充措施,组织措施应当首先保证人员按正确的程序操作而不发生事故,若万一疏漏,则有技术措施进行有效的制止。

3.4 积极采用可靠性高的新技术、新产品

  (1) 机械防误闭锁装置应做到可靠性高、防尘、防异物、防锈、防水、防潮、防霉、不卡涩,满足耐腐蚀及耐严寒、潮湿等气候条件。

  (2) 农网新设计的户外110 kV复杂接线应积极采用成套微机闭锁方案。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