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射频辐射的危害和预防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1-30 09:10
人浏览

高频电磁场在工业中的应用主要分两类:一是利用中长波波段的电磁场对导体及半导体进行感应加热,如钢制件的高频淬火、金属的高频溶炼及焊接、半导体材料的外延及区熔等。使用频率一般为200—800KHz,半导体区熔为2—5KHz。二是利用短波及接近短波的超短波段对非导体进行介质加热,如塑料制品的热粘合,棉纱及木材等的干燥、橡胶硫化等。使用频率多为10—40MHz。此外,其多种波段广泛应用于无线电通讯和理疗;高频技术还应用于光谱分析、热核反应等方面。微波主要用于无线电通讯和雷达探测。除设备操作人员可受到微波辐射外,在雷达整机和微波元件的生产与研究中,调试、测试人员接受辐射的机会更多,且大多属脉冲波。其他用途为工业用干燥设备,如对粮食、食品、药物、纸张、胶片等进行干燥,以及理疗设备、微波炉等。常用频率为9150MHz至2450MHz,一般为连续波。射频辐射到达机体后,可发生反射、散射、穿透和吸收现象。其情况随频率不同而异。机体本身是由正负粒子组成的氨基酸的有机体,体内大量的具有极性的分子、电解质的离子随高频电磁场的方向变化而变化,这种振荡是组织致热的原因。射频辐射对机体还能引起特殊作用称非致热作用,体内较强的局部热作用可引起晶状体、睾丸的损伤。某些体液具有封闭回路性质,在较低频段作用下,可产生局部性感生涡流,引起一系列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的紊乱。射频辐射对人体的影响,首先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及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调。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症,常有头昏乏力、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定、多汗、消瘦等。长期较大强度的作用,可引起脑电图的改变,心血管系统机能紊乱,常见有心悸、胸闷等症状。出现窦性心率不齐、窦性心动徐缓、阵发性心动过速。大多为非器质性损害,一般脱离接触2—3月后,症状可减轻或消失。射频辐射还能影响内分泌功能,可出现月经紊乱、性欲减退、甲状腺轻度重大等。顺反复接触射频辐射的过程中,初期往往见有适应性现象,即症状可趋缓解,以后症状又可再现。但一般发展缓慢。仅少数人,尤其是接触超高频和微波者,查出现明显的临床现象,以影响劳动能力。
预防射频辐射的最有效方法是屏蔽辐射源,作用金属反射屏蔽网、罩,并有良好的接地。微波发射设备使用功率吸收器(等效天线)。缩短作业时间,对减少接触剂量有重要意义,奖容许强度和工作时间结合起来考虑,如微波辐射八小时工作得超过0.01毫瓦/平方厘米,2小时工作不得超过0.1毫瓦/平方厘米。对辐射源屏蔽有困难时,应考虑远距离操作或自动化操作。个人防护用品微波作业应使用镀有金属薄膜的防护眼镜,需要时可使用镀有金属织品的防护服、防护帽。实行就业前体检以排除就业禁忌症,对作业人员定期体检,重点观察晶状体、心血管系统血象及内分泌功能,对有症状者,可暂脱离接触并予以治疗。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