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标价82元结账收2倍钱 价格“隐性欺诈”防不胜防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4-07 15:51
人浏览


近来,政府部门严查超市、大卖场标签价与结算价不符行为。与此类价格"明显作弊"相比,不少价格"隐性欺诈"现象让消费者防不胜防,有苦难言。

日前,笔者在大兴街附近某商场保健品专柜,看到一保健品礼盒的价格标签是"82元",礼盒内有两盒保健品。不料结账时,价格成了164元,原来82元是每盒保健品单价。

无独有偶,笔者前不久邀请朋友一行6人到四川中路某饭店吃饭,菜单中有一道"鳕鱼酥"点心,标价12元/件,由于"件"字标得非常小,而菜单图片显示是6个,便以为6个一份12元,就点了一份。大家吃后觉得不错,又点了一份,没想到结账要144元,原来鳕鱼酥是12元1个。笔者不想折面子,只好付账,但心里很不痛快。

价格"隐性欺诈"生活中并不少见。如消费者拿着商家宣传海报去购买特价商品时,发现不是缺货,就是查无实品;不少汽车经销商利用消费者对紧俏车型急于提取心理,除正常车价外另收"加急费"、"异地提车费"等变相加价费,消费者对此深恶痛绝却又无可奈何。

价格与民生息息相关。建议政府部门继续加大整顿、规范价格秩序,严惩各类价格欺诈,通过完善举报制度,降低索赔成本,鼓励公众参与对企业经营行为的监督,解决规则空白和滞后造成的经营行为失范,维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