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严格按标准使用添加剂 保证食品安全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4-11 11:29
人浏览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可近来,食品安全事件频频曝光,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上至国家领导下至普通老百姓共同关注的话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与日俱增,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吃荤的怕激素,吃素的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能吃什么心中没数。”那么———

现在人们还能吃什么

当今的餐桌上,口舌咀嚼之间,不能不为安全进食引发各种担忧。从麦当劳的麦乐鸡被疑化学物超标,到香料调和的五常“香米”现身超市、碘盐含量调整引发各方疑虑,还有圣元乳粉疑致婴儿性早熟、三聚氰胺“重出江湖”、小龙虾与肌溶解、含有环境激素的长江鱼,另外,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氨、地沟油、口水油,这些触目惊心的字眼,让百姓“吃”得战战兢兢,不断地加重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忧虑。

已经曝光的有害有毒食品,人们可以不去食用,但是我们餐桌上的食物就都是安全的吗?肉类中的激素残、抗生素残留,蔬菜水果使用的催熟剂、膨大剂、过量使用农药,食用后短时间内身体可能没有什么异样,但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面对着这样一些食物,人们不禁要问:现在还能吃什么?据调查,目前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癌症是致癌因素而“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成了老百姓的心头之痛。

应严格按标准使用添加剂

食品生产和加工中完全杜绝添加剂是不可能的。为了便于保存和运输,一些食品需要添加必要的添加剂,国家也对这些添加剂进行了检测并列出安全名单。不在国家规定的添加剂名单里,就不应该往食品里添加。苏丹红、瘦肉精和三聚氰胺,这些让中国人感到害怕的名字,其实都是人工化合物,最初生产几乎都不是用于“食”,然而一些商家为了追求利益随意添加,“谋财”带来的负效应就是“害命”。目前全世界已有10万余种人工化合物,并且以每年2000余种新化合物的速度递增,而此类化工产品的毒副作用研究检测成本很高,企业自身几乎无法完成,特别是其慢性作用,必须用较长时间才能检测确定。因此,只要是没有经过严格检验的添加剂,就不应该添加进食品,对食品添加剂必须抱着“有害推定”的态度:毕竟人是血肉之躯,生命安全不容忽视。

靠法治靠监管也要靠行业自律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老百姓身体健康,杜绝食品安全事故,消除百姓疑虑,不仅要完善法律法规,还要有科学的监管体系,防患于未然。《食品安全法》已于6月1日正式实施,体现了国家对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的决心。但是仅仅靠一部法律就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相关的政策法规加以辅助,构成一整套完整的保证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紧接着一系列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政策规定也相继出台,其中包括添加剂使用征求意见等等.

食品安全监管涉及多部门、多环节、多层面。食品安全问题,需要法律的规范、监督的介入,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不应忽视,那就是行业自律,就是自觉地用道德来约束,也就是德治。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道德的沦丧,良心的丧失,才会在食品安全上造出这些伤天害理的事情来。比如,在餐饮行业,顾客花钱使用的“消毒餐具”,不少是在环境肮脏的黑作坊中用水过一遍,再用薄膜包装一下就上市了。还有一种名为“一滴香”的食品添加剂,只需一滴,清水就能变成美味的高汤,长期食用将危害人体健康。据调查发现,目前在国内的餐饮企业,“一滴香”及类似的香精和粉末使用相当频繁,明知有害,不少企业却还将其作为“独家秘笈”。所有的这一切都需要餐饮服务部们自重自爱,真正在“自律”上做出成绩门。

济南日报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