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法学类毕业生就业率略有提高(图表)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10-10 20:50
人浏览

07届法学专业大学毕业生所从事的十个热门职业

07届法学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平均月薪

07届法学专业大学毕业生的五个高薪行业

07届法学专业大学毕业生的五个低薪行业

  2008年4月13日,法制网曾就麦可思(MyCOS)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麦可思)对2006届法学类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发布了独家报道,详细分析了2006届法学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近期,该公司已完成针对2007届法学类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情况的调查。调查显示,与2006届相比,2007届法学类毕业生的就业率略有提高。毕业生毕业半年以后的就业率为85.6%,虽然仍低于全国本科院校毕业半年后的平均就业率91%,但与法学类2006届毕业生毕业后半年83.2%的就业率相比,有一定提高。

  专门法科院校就业质量高

  调查显示,同是法学类学生,五所专门法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平均下来只有83.9%,略低于综合大学法学院(系)85.9%的就业率,但在就业质量上,专门法科院校却有明显的优势。表现在专门法科院校毕业生月薪为2666元,高出其他综合大学法学院(系)毕业生363元。

  报告显示,在全国五所专门法科院校中,华东政法大学和西南政法大学的就业率最高,均达到了94%.

  而从就业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比例上,法学类的毕业生从事与法学相关工作的比例大大低于全国70%的平均水平,综合院校的法学毕业生只有47%的就业人员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而专门法科院校毕业生与专业相关的就业率为60%.也低于全国平均70%的水平。

  调查数据显示,2007届法学类毕业生就业量较大的职业,是行政秘书和行政助理、出纳员、文书人员、律师、信贷员等。这些热门职业中,平均月薪比较高的是出纳员、律师和信贷员。而就业最热门的五个行业依次是:行政机构,法律服务,银行业,其他各级党政机关,教育业。其中,银行业的平均月薪无疑是最高的,达到3134元/月。

  与高薪行业相对应的是低薪行业。调查显示,法学类2007届大学毕业生从事的薪资最低的几个行业平均月薪从低到高依次有:特种建筑承包商、保险销售代理公司、经纪人和服务业、社会团体和宗教组织、教育业、各级党政机关。这五个行业平均月薪都低于2000元。

  根据调查报告数据表明,薪资上存在对女性毕业生的歧视这一现象,在法学专业毕业生中表现并不明显。半年后平均月薪女性只比男性同类群体略低121元,男、女性平均月薪分别为2425元、2304元。

  在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上,法学类应届大学毕业生男、女性分别为84.2%,84.1%,二者相差甚微。法学类2007届女性大学毕业生在口译和翻译,图书、资料、档案管理员中的就业比例都是86%;在货运代理、数据录入员这两个职业中的就业比例均为80%.这也是法学类2007届女性大学毕业生就业比例最高的四个职业。

  选择读研同样面临就业难问题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是,职业发展需要是法学类应届大学毕业生读研的最主要原因。调查数据显示,在法科与其他院校中,抱有这种动机的法学类毕业生占选择读研毕业生总数的比例分别达到了54.8%、42.5%.

  但读研同样面临就业难的问题。与2006届调查的结果对比,2007届法学类大学生毕业半年后选择读研的人数不增反降,由2006届的7.2%降到了6.7%.中国大学扩招是1999年开始,四年后(2003年)就业研究生队伍相应扩大,扩招后的研究生在2006届毕业时遇到了就业难的问题,这成为了导致2007届大学毕业生读研比例不增反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毕业生反映高校数据有水分

  据记者了解,大多数学校都有对自己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在招生的时候甚至会用来作为宣传推介的依据。记者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上看到一份材料显示,上海某大学毕业生2007年就业率达到93.06%.截至2007年10月31日,该校2007年本科就业率94.88%,专科高职就业率77.46%;师范生就业率96.65%,非师范生就业率92.04%.

  长期以来,各高校特别是就业情况不乐观的高校就业信息,很少对公众公布,甚至讳莫如深。一些就业形势不好的学校,更是把就业率当作死守的秘密,担心公布出来会影响招生。

  武汉某所高校法学院的毕业生王玲告诉记者,她们学院公布的就业率数据,和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是有差距的:“我们学校法学院的就业率究竟如何其实不好说,计算方式不同嘛,学院自己公布出来的数据,肯定比我们实际就业率高。就我和周围同学的亲身体会来说,我们法学院的就业情况在全校排倒数第二,估计只比哲学专业好一点。”

  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学生、家长不敢全然相信各高校“就业办公室”在学校招生时宣布的统计数字。此时,寻找官方的权威数据成了学生、家长了解学校真实情况的渠道之一。

  法制日报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