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个人信息频频被泄露 隐私权成空文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1-08 20:24
人浏览

不记得哪天开始,人们开始不断接到骚扰电话、短信、邮件。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对方不仅知晓我们的姓名、电话、住址,还有父母、子女的个人信息,甚至住房面积也了如指掌,一时间,我们没有一点隐私可言,赤裸裸地暴露在对方面前,尴尬又气愤。不可否认,实名制可有效降低因身份虚拟造成的欺诈等现象的发生概率,但随之而来的个人信息被泄露、被倒卖,甚至被用来犯法,也越来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案例: 刚生出孩子 月嫂公司就知道

  今年2月,网友“冬笋包子”刚在宣武医院生完孩子,还没出院,就接到一个以“8”开头的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宣武医院的,要给她快递新生儿护理的相关资料,随后就向其索要家庭住址等信息。当时她就感觉不对劲,可对方坚持要走快递。

  事后,“冬笋包子”上网一查,发现该电话被网民曝光多次,“有的说是一家妇幼保健院的,有的说是一家月嫂公司的。”电话中,她和对方周旋,并一再表示自己就在宣武医院,对方终于露出了狐狸尾巴,以挂断电话结束。事后,记者求证得知,此以“8”开头的号码并非宣武医院所有,而是大兴旧宫地区的一家月嫂公司,目的是为了向新生儿家庭推销月嫂服务。

  记者在百度输入“新生婴儿名单”,很容易发现出售新生婴儿数据的帖子。在一家分类信息网站,记者看到一个营业地址在重庆的卖家石先生,并与他取得联系,“洽谈”起了业务。他自称在北京,“但我现在只有上海深圳广州和杭州等南方城市的新生婴儿名单。”

  或许是为了尽快促成这笔交易,这位石先生一开始就给记者亮出了底牌,“2011的新生婴儿信息1元/条,2012年的2月/条,一手信息(也就是从未出售过的)3元/条。要是包年的话,我们会将一年的信息打包出售,价格也会打折,5000元/年。”

  记者向这位石先生询问信息是否准确时,对方倒是毫不避讳,“这个请放心,我们在当地各大医院里都有内线,是通过内部渠道花钱购买的,保证百分之百准确,而且每天都在不断更新。内容涵盖了婴儿的出生年月、父母的姓名、电话、住址等详细信息。”

  石先生还透露,购买此类婴儿信息的除了家政、月嫂公司外,还有那些推销婴幼儿用品的公司。

律师观点

  民事诉讼举证较难

  北京市京国律师事务所崔家楠律师认为,从民事诉讼上来看,个人信息被泄露,举证难度太大。

  崔律师认为,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领域使用公民个人真实身份信息。这些商事活动中,公民则完全处于弱势地位。个人身份信息的保密与不泄露,已不取决于公民个人对信息资料的重视保管与保密程度。公民对个人信息的保密程度越来越被动。一旦公民因身份信息泄露而造成人身或财产损失,公民想维权都找不出具体明确的侵权人,因为你无法分清是哪个环节,是谁泄露了你的个人信息。

  即便是你揣测到是哪家医院或哪个部门泄露的,但起诉要被侵权的公民自己来举证,这个就很难了。在民事诉讼法上,我国实行的是“谁主张,谁举证”,这对个人来说根本无法做到。总之,现行条件下,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在立法或技术上的保护,都相当薄弱。

  法律保护 相对滞后

  崔律师称,现行法律框架下,对公民的信息保护相对滞后,仅限于两部法。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但不能完善有效地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另一个是《刑法》,规定也是非常抽象,施行起来,落到实处,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漏洞很多,有难度。[page]

  有专家指出,《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立法工作早在2003年就已启动。但时至今日,这部法律仍未出台。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