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民事诉讼调解案件审判监督刍议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19-05-13 00:01
人浏览

  调解原则在我国民事诉讼中占有重要地位,被确立为民事诉讼的一项基本原则。诉讼调解作为审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质是人民法院根据自愿、合法的原则,依照严格的诉讼程序,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采取调解的方式结案的诉讼活动。具有方便、快捷、灵活、成本低廉和对抗性弱的特点。在当前我国法制化进程中,公民的法律意识普遍增强,民事纠纷案件呈大幅上升趋势,法院的工作量不断加大,法官人数相对不足,采取调解的方式解决大量民商事纠纷越来越凸现其强大的优势。而且,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在农村征地、城市拆迁、职工下岗等方面出现的一些民事纠纷,呈现出群体性、复杂性的特点,做好这类案件的调解工作,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因而,诉讼调解日益受到各级人民法院和广大法官的青睐,特别是在基层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庭,诉讼调解已经成为民商事案件的主要结案手段。

  《人民法院报》2003年10月8日报道,山东省海阳县人民法院自2000年以来,民商事调解结案率一直保持在80%以上。海南中院辖区各基层人民法院2003年度民商事调解结案率已达到60%左右,万宁市兴隆法庭2003年民商事调解结案率达72.1%.如此大量民商事案件通过调解结案,而调解案件当事人不能上诉,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检察院也不能抗诉,对确有错误的调解案件只能通过审判监督程序纠正。正因为诉讼调解案件在审判监督程序上有这样的特殊性,因而,法官在案件的诉讼调解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程序上与实体上的适法性,尽可能避免调解案件的再审,充分发挥调解的最大功效。

  一、正确把握民事诉讼调解的法律尺度,减少调解案件的再审概率

  当前,不论是在审判实践中,还是在理论研究方面,大家主要关注的是诉讼调解的技巧,而对诉讼调解的适法性关注不多。可能大家认为有关诉讼调解的法律条文不多,比较容易掌握,而对诉讼调解技巧问题的研究,一是研究空间大,二是可促进调解率的提高。我认为,正因为法律对诉讼调解方面的规范条文较少,在审判实践中更要注重研究诉讼调解活动的法律规范性。法律条文是纲是主干,技巧是目是枝叶,离开法律规范谈技巧,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依审判监督程序提起再审的调解案件,大都是因为调解违反了相关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因而,在诉讼调解过程中,为了使每一件调解案件都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和法律的推敲,每一位法官在进行案件调解时,不仅要注重调解技巧,更要注意依法调解。

  (一)正确把握调解案件的适用对象

  诉讼调解作为民事诉讼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和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重要方式,具有广泛适用性。从案件的性质上说,凡属于民事权利义务争议而引起的民事案件,都可适用调解的方式解决;从诉讼程序上来说,普通程序、简易程序、第二审程序和审判监督程序,都可适用调解的方式。但是依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审理的案件,由于不属于民事权利义务争议,不适用诉讼调解。

  2004年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在中国法院网上公布的《关于人民法院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征求意见稿)》中,对哪些民事案件人民法院应当进行调解,哪些民事案件人民法院不得进行调解,做了较为详细的列举式规定:“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民事案件进行调解,但下列民事案件应当进行调解:1、婚姻纠纷案件;2、收养纠纷案件;3、抚养、扶养、赡养、继承纠纷案件;4、相邻关系案件;5、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下列民事案件,人民法院不得进行调解:1、合同代位权诉讼;2、股东代表诉讼;3、民事行为无效确认诉讼;4、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5、适用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破产还债程序的案件;6、身份关系确认诉讼;7、其他依性质不能进行调解的案件。”尽管该《规定》还只是一个征求意见稿,但上述有关内容是符合民事诉讼法对调解案件适用规定的。本人认为,当前,法官在审理民商事案件时,可以作为确定是否适用调解方式审理案件的重要参考依据。

  (二)调解要始终坚持以“自愿合法”为前提

  《民事诉讼法》第九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自愿和合法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要及时判决。”第一百八十条规定:“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提出证据证明调解违反自愿原则或调解协议的内容违反法律的,可以申请再审。经人民法院审查属实的,应当再审。”从上述规定的内容看,调解要以当事人自愿与合法为前提,违反这一法律强制性规定,就可能前功尽弃,从而引起审判监督程序的启动。

  根据“自愿合法原则”,法官在调解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坚持当事人自愿的原则。自愿原则是调解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是当事人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首先,用调解的方式解决案件纠纷,要求双方当事人自愿,当事人拒绝调解或不同意用调解的方式结案的,法官不应为了片面追求调解结案率,强迫当事人接受调解。其次,达成调解协议的内容要双方自愿,调解协议必须是当事人双方互谅互让,自愿协商达成的。从实质上说,调解协议的内容是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的表示,不能是法官强制压迫的结果。从审判实践看,调解协议的达成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当事人双方各自实现自己的权利和履行各自的义务,一种是当事人一方放弃或变更某些诉讼请求。有人称前一种调解是公平性调解,后一种调解是让谅性调解,但不论哪一种情况,调解协议都必须反映当事人的真实意志。调解如果违背自愿原则,往往事与愿违,达不成调解协议,即使靠哄骗或压制勉强达成调解协议,当事人也可能随时反悔不履行调解协议,进而申请再审或申诉。2、坚持合法原则。合法原则,一方面是指调解协议的内容必须不违反法律规定,法院用调解的方式审理民商事案件,必须遵守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并不得违反国家有关政策。

  虽然在调解过程中,允许当事人放弃、变更、减少诉讼请求,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但这种处分权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不能违反法律和国家有关政策,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权利。对于调解协议,法官必须认真审查,发现协议内容违反法律和政策的,不应准许。合法原则的另一层意思,是指调解要遵守法定程序,依法定程序进行调解,不能忽视调解程序的合法性,保障当事人充分行使诉讼权利。调解的开始、方式、及调解协议的达成和调解书的送达,都要严格遵守民事诉讼法的规定。[page]

  3、坚持查清事实,分清事非的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审判工作必须遵守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诉讼调解必须遵守的原则。案件事实是对当事人进行说服教育,做好调解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只有案件事实搞清楚了,才能分清事非责任,才能正确地适用法律、政策,才能有理有据地做好说服调解工作。如果事实不清,是非不明,一味无原则的“和稀泥”,这样的调解必然会引起当事人的反感,造成久调不决,拖延诉讼。即使勉强达成调解协议,也将为当事人反悔、申诉及引起再审留下了不稳定因素。

  二、民事诉讼调解案件在审判监督程序上的特点

  审判监督程序,即再审程序,是指由有审判监督权的法定机关和人员提起,或由当事人申请,由人民法院对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再次审理的程序。民事诉讼调解案件与非调解案件在审判监督程序上有共同性,但又其有自身特点。

  (一)民事诉讼调解案件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有关法律规定

  申请再审是对当事人诉讼请求权的一种扩大和补充。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规范人民法院再审立案的若干意见(试行)》第八条的规定,诉讼调解案件当事人申请再审必须符合下列条件:1、提出申请再审的主体,必须是原审案件的当事人;2、提出申请再审的客体,必须是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协议;3、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时间必须在调解书发生法律效力后的两年内提出。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规定的两年的期限,是一个不变期间,不适用有关中止、中断、延长的规定。当事人是否在调解书发生法律效力后的两年内提出请求,是区分申请再审与申诉的关键,且两者引起的法律后果是大相径庭的。申请再审是当事人的一项法定诉讼权利,而申诉则是当事人的一项民主权利,这种权利与诉讼程序没有必然的联系,它只是法院发现错误裁判的一个救济途径。

  二者的主要区别:1、申请再审有案件范围的限制,如解除婚姻关系的调解案件,不得申请再审;而申诉则没有案件范围的限制。2、申请再审有两年时间的限制,而申诉则没有;3、申请再审只能向原审法院或其上一级法院提出,而申诉则无审级限制;4、申请再审只要符合法定条件,就具有引起再审程序发生的法律效力,而申诉则只是法院接受信息的渠道之一,不具有直接引起再审程序的功能。

  当事人申请再审的理由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人民法院应依法立案再审:一是调解违反自愿原则;二是调解协议的内容违反法律;三是调解书的内容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人民法院对当事人的再审申请应当进行审查,审查后符合上述再审条件的,裁定中止调解书的执行,进入再审程序。原审为一审的适用一审程序审理,原审为二审的适用二审程序审理。再审中仍然可以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及时判决。再审时,必须另行组成合庭。

  申请再审的案件范围有一定的限制,如对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解除婚姻关系、收养关系的调解书,不得申请再审。这是因为婚姻关系、收养关系的是当事人通过一系列法律行为,所产生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人身关系,调解书一旦发生法律效力,与人身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些身份关系难以恢复原状。如夫妻离婚案件的调解书一旦生效,男女双方因结婚行为所带来的夫妇间的权利义务即随之消灭,夫妇间的身份关系也随之消灭,即使调解书有所失当,亦无法实际弥补。如果允许这类案件再审,将引起一系列无法解决的法律问题与社会问题。

  (二)确有错误的调解书当事人没有申请再审的,人民法院可按审判监督程序再审,但人民检察院对调解书不能抗诉。

  我国《民事诉讼法》及其实施细则,都没有规定调解案件能否由法院依职权主动提起再审,但是,审判实践中发现有些调解案件确实存在较严重的问题,在当事人不主动申请再审的情况下,如果法院不依职权再审纠错,将严重损害司法公正和法院形象,有再审纠错的必要。1993年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对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发现确有错误的民事调解书,当事人并没有申请再审,人民法院是否可以提出再审问题的请示》的答复中指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人民法院如果发现确有错误,而又必须再审的,当事人没有申请再审,人民法院根据民事诉讼法的有关精神,可以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依据这一司法解释,法院对诉讼调解案件依职权提起再审,必须注意到以下几点:1、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确有错误;2、确有提起再审的必要;3、当事人没有申请再审。

  从上述规定看,对确有错误的调解书当事人没有申请再审的,人民法院可按审判监督程序再审,但必须严格限制,严格把关。所谓确有“错误”,包括事实认定上的错误,适用法律上的错误和程序上的错误。但是,只有这种“错误”是明显的,较为严重的,达到了启动再审程序的必要,才能依法再审。基于民事实体法上的“私权自治”的理念,以及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最高人民法院今年2月9日公布的《关于人民法院调解工作若干问题规定(征求意见稿)》中规定,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当事人没有申请再审的,人民法院不得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只有当事人和解后以及对调解协议请求人民法院制作判决书,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的情况下,当事人没有申请再审而调解书又确有错误的,人民法院可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也就是说该《规定》一旦实施,除符合特别规定的情形外,当事人没有申请再审的,不论调解书是否有错,人民法院不再主动依职权提起再审。

  关于民事调解书人民检察院能否抗诉的问题,1999年1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五条只规定人民检察院可以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提出抗诉,没有规定人民检察院可以对调解书提出抗诉。人民检察院对调解书提出抗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根据这一规定,调解书无论是否有错,人民检察院都不能抗诉。但是,最高人民法院今年2月9日公布的《关于人民法院调解工作若干问题规定(征求意见稿)》中,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调解书,在规定人民检察院不能抗诉的同时,有了例外的规定,即在符合特别规定的情况下,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调解书人民检察院可以提出抗诉。但在该《规定》正式颁布施行前,人民检察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调解书一律不能抗诉,即使提出抗诉人民法院也不予受理。[page]

  强化并规范民事诉讼调解,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能充分体现公正与效率的双重价值,但每位法官在重视调解的同时,又要防止和反对为了片面追求调解率,在调解工作中违反法律的强行性规定,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尽可能减少调解案件的再审概率,充分体现诉讼调解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完美结合。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