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需求研究(下)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4-17 22:44
人浏览

  摘要:进入21世纪,一个名词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变得跟网络、电子商务一样炙手可热,这便是“物流”。由于物流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中是降低成本的“第三利润源”,是提高服务水平的利器,因此物流理论引入我国后,受到了政府和企业前所未有的关注。作为物流专业化集中表现的第三方物流,也首当其冲倍受推祟,迅速升温。在本专题中,我们将讨论中国的第三方物流市场的需求状况。

  (接前)

  企业对汽车、仓库的需求变化较大,生产企业对运输设备的需求要多于商业企业。而商业企业对计算机的需求要高于生产企业,这与前面提到的零售业的信息化水平要高于制造业是一致的。对于装卸机械的需求,二者大体相当。2001年企业对不同库房的需求比例如图2-4所示:

  仓库需求中平房库和立体库的需求比例最大,而楼房库的需求比往年降低7个百分点,表明低成本或高容量的仓库是未来企业对仓储设施需求的主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对物流成本和物流效率的重视在提高。同时企业对专业化仓库如冷藏库的需求也有所增加,暗示着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在提供更加专业化的物流需求方面也可有所作为。

  2.物流信息系统的需求趋势

  中国仓储协会2000年的调查显示的生产和商业企业将要开发的物流信息系统情况如图2-5所示:

  图2-5:企业物流信息系统需求情况图

  从图中数据来看,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商业企业,对各类物流信息系统的需求基本是一致的,各类企业对物流运作系统和库存分析系统需求都排在前列,表明我国企业在物流作业流程的合理化和效率化及加强库存管理控制方面的物流需求较大,可以成为我国物流企业服务的切入点。其次,条码扫描系统、运输决策系统、配送资源系统的开发也成为我国企业今后几年的物流需求。生产企业的仓库选址系统的需求相对最小,可能表明大部分生产企业不准备再自行建立仓库,而主要使用物流企业的仓储设施,而商业企业对这一系统需求的比例与其它系统相差不大,有可能是商业企业,尤其是连锁零售业准备自行建立配送中心,实施统一的配送。

  随着企业规模的发展壮大,陈旧落后的物流设施系统已很难跟上其运作的要求,企业今后需要更加专业化、现代化的物流设施来配套;物流资源不合理配置所产生的矛盾也会越来越突出,因此会引起更多企业对自身物流效率问题的重视,从而促使企业自发地寻求既能够使自身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减轻企业负担,又能够满足企业物流需求,提高物流效率的方式。使用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可以说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因此从物流需求方的基本设施条件来看,蕴藏了对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需求。此外,需求方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速度在加快,也要求物流服务供给方能够加快自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甚至要走在需求方的前面,能够推动需求方的信息化,为其提供相关运作所需的系统,以保证第三方物流服务供需双方能够实现无缝链接,物流运作畅通无阻。

  --第三方物流需求规模研究

  物流规模是物流活动中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和流通加工等物流作业量的总和。第三方物流需求规模则是其中由社会化的物流企业来承担的部分。由于我国当前没有系统的社会物流量的统计,要确切反映物流市场的规模有很大难度,只可能通过一些数据资料及指标来大体估计。本文拟从货运量的发展趋势、物流市场需求的大体规模及企业平均物流量三个方面来大致反映我国第三方物流需求规模的状况。

  一、我国货物运输量模型

  货物运输是物流过程中实现位移的中心环节。由于我国统计体系中所统计的货运量是由社会化的物流主体完成的货运量,对企业自营物流完成的货运量并没有统计,因此,采用我国统计体系中的货运量更能反映社会化的物流量,用货物运输量的变化趋势来衡量第三方物流规模的变化趋势最接近实际。通过对货运量的建模,还可以进而寻求出目前对我国物流需求量影响较大的一些因素。

  1.模型与变量的引入

  根据前面对第三方物流需求产生的背景分析,一般认为影响我国总物流量的经济性因素主要有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的变化、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等,基础性因素有物流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等。从我国统计体系中选取有关指标来反映以上影响因素,并从一级指标中分离出对物流量影响较大的二级或三级指标作为模型的初始变量:一、二、三产业比重的变化可以体现产业结构的变化。而第二产业中对物流量影响较大的是工业比重,第三产业中对物流量影响较大的是批发零售餐饮业及交通运输邮电业的比重,因此选取这几个指标来反映产业结构的变化;全球化趋势以进出口总额反映。另外,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50%以上都投向制造业,对物流量产生了较大影响,也可同时用来反映全球化趋势;物流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全国运输线路里程的变化来反映;由于投资对经济的增长及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很大影响,因此选取对物流量影响较大的第一产业、制造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和交通仓储邮电业的基建投资来反映这一影响;信息产业历史数据有限,因此选取数据较全的微机和集成电路的总产量以及邮电业务量来共同反映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增长应以gdp的增长来表示,但gdp与以上指标有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为避免出现多重共线性,因此选取消费水平作为反映经济增长的指标。根据以上考虑,选取的模型变量如表2-6所示:

  根据以上变量,用多元线性回归法,设定考察我国货运总量的回归模型如下:

  f=a ∑n i=1bi*xi

  其中,f为货运总量,a为常数,n为变量的总个数,bi为第i个变量的系数。

  为了对模型进行估计,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85-1999年的有关数据整理得到用于回归模型的时间序列数据(见表2-7)。

  2.回归过程

  采用社会统计软件(spss)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用逐步回归法依次剔除显著性水平较小的变量,经过8次回归,得到最终的回归模型。模型及有关指标如表2-8、2-9所示:

  从以上两表来看,拟合优度调整后的r2为0.969,接近1,表明方程拟合得很好;f值为63.646,sig.为0.000,表明方程很显著,自变量从总体上对因变量f的解释能力很强,总体线性关系成立;d-w值为2.068,接近2,说明模型基本不存在序列相关;各变量的sig.值均小于0.05,都具有统计显著。该模型即为最终模型。

  3.预测及分析

  (1) 用以上模型对货运量进行回归预测,得到表2-10及拟合曲线图2-6:

  “九五”期间,我国gdp平均增长率为8%左右,预计“十五”期间gdp增长与“九五”相近,约在7%左右,因此模型中各变量的变动情况以“九五”时期的平均增长率来估算,从而对2000、2001和2005年的货运量进行预测,如表2-11所示:

  (2)影响我国物流量的主要因素分析

  首先要明确的是,货运量不等同于物流量,由于运输只是物流中的一个环节,因此总的物流量应大于货运量。而影响货运量的因素同样也影响着物流量。

  从最终模型来看,剩余的变量是产业结构变化及固定资产投资的几个指标,分别是一产比重、工业比重、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比重、交通仓储邮电业比重以及对第一产业、制造业和交通邮电业的基建投资,表明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基建投资是对我国货运量影响最大的经济因素。

  各个产业结构指标系数均为负,主要原因是我国货物结构发生了变化。不同种类的货物对运输需求不同。由于我国加工制造业发展迅速,而加工业产品大多是最终消费品,相对短、小、轻、薄,运量和运距都较小,我国这类产品比重越来越大,所形成的物流量就较小。相反,基础产业的产品多是原材料、能源之类,有长、大、笨、重的特点,运距较长,如果我国货物结构仍以原材料为主,所形成的物流量就大。各个基建投资指标系数均为正,表明基础设施的发展对物流量的增加起着促进作用。

  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仍将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基本建设投资的力度将继续加大,尤其是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的投资;我国的产业结构会进一步得到优化,从而促使我国物流量稳步增长。

  二、第三方物流需求市场规模

  通过交通运输、邮电业、包装等行业的产值及占gdp的比重来推算物流业产值,以反映物流市场规模。中国统计年鉴中的“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信”这一范围可以代表物流的主要部分,可以以其产值做大致估计。1999年这些行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为4459.5亿元,占当年gdp的5.4%。国家统计局只是对独立核算的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单位进行统计,只是“冰山的一角”。而大量的企业自营物流,集体、个体及军队、农村从事储运的量才是大部分的,至少要占国内交通运输、仓储、邮电通讯市场的60%,因此国内这一产业的总值应增加约6689亿元,达到约11149亿元,占gdp的比重应上升到13.6%。另外,1998年全国包装工业总产值约占gdp的2%,再加上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没有统计的行业,这样,估计中国物流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应该在18%左右。因此,如果按18%的比例计算,我国2000年gdp为8.9万亿元,那么我国物流的产值约为16093亿元。此外,根据世界银行的估算,我国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16.7%,如果按15%估算,物流市场额应为13350亿元。可见中国物流市场需求的规模潜力是巨大的。

  根据中国仓储协会2000年的2001年2月对中国物流供求状况的调查,2001年生产企业的物流全部使用第三方代理的为21%,比2000年上升5个百分点;商业企业约占13%,比2000年上升了约7个百分点。这说明中国第三方物流需求增长迅速,今后几年,第三方物流占物流市场的比重还要增加。按2001年的比例来保守估计,中国全部采用社会化物流的量约占整个物流市场的15%(这还没有包括承担部分物流业务的社会物流量),那么社会化物流的市场至少应有2414亿元(总的物流市场按16093亿元计算)。据测算,目前我国企业的自有物流占整个市场规模的60~70%左右,如按这个比例,社会化的物流可有30-40%的潜在市场,而今后随着企业经营的理性化,自营物流的比例还会大大降低,还会有更多的自营物流转化为第三方物流。因此第三方物流的潜在市场非常大。据统计,2000年,全球第三方物流市场额为2070亿美元,占整个物流市场的5%。1996-2000年,全球第三方物流市场年均增长率为13%,按此速度计算,估计到2002年第三方物流市场的比重将从5.5%上升到7%,2005年将达到10.5%(如图2-7)。

  三、企业物流现状

  通过对企业平均物流量及物流费用状况来看物流量状况。根据中国仓储协会2000年的调查结果,不同行业的物流量和物流费用的差异较大。进行整理后如表2-12所示:

  从以上数据来看,不同行业的物流量状况差异较大。生产企业的平均物流量要大于商业企业,而物流费用支出的差距更大,主要原因是供应物流一般都由生产企业来承担,这也可以成为部分解释我国第三方物流需求的行业分布主要在生产企业的原因之一。 2001年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物流进行预计表明,生产企业的原料物流量和成品物流量会有10-20%的增长,商业企业预计有12%的增长,总的来看,物流量的增长率要高于gdp的增长率。

  四、对第三方物流需求规模的定性分析

  从全国来看,现代物流只是在少数发达地区和先进企业中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广大中西部地区和边远省份的企业似乎还未见现代物流需求。即使是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物流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也还很低。虽然根据推算,我国总的物流市场规模巨大,但其中企业的自有物流约为60~70%左右,占据了市场的大部分,第三方物流的市场份额还是很小的一块。很多迹象表明,中国的第三方物流虽然被炒得很热,但真正的有效需求并不是很多,大部分的需求还是来自跨国公司。物流有效需求的匮乏使得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内在动力不足,限制了物流业的发展。在各地纷纷拟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过程中,我们也能感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虽然不少城市政府都在规划物流产业的发展,筹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但从刚开始的市场需求分析中就不难发现,国企占多数、外企不多或规模较小的地方往往很难找到目前就迫切需要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需求。如果盲目投资,必然会面临很大的风险。毕竟,虽然这种城市物流规划是由政府来组织,但建成后的经营管理必须是企业的市场化行为,而如果没有强烈、明确的需求及在中短期内便可开发的潜在需求,任何一个企业都很难有积极性及胆量来进入这个市场。因此,不少城市筹建物流中心的过程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研究到最后,结果和形势往往会令人从热情高涨变得情绪沮丧。对于很多中型城市来说,第三方物流市场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当然,研究需求不能仅仅把目光停留在眼前,而要用发展的、长远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尽管可能当前的第三方物流需求不是很大,但我国应该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需求,必须看到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市场化的进一步提高,随着wto的进入,第三方物流需求量一定会大幅增长,而且这个时间不会太长。因此我们的物流企业应把眼光放远一点,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未雨绸缪,现在开始就要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与能力,着手准备迎接不久的将来的物流服务需求。而不应等到需求非常强烈,供不应求了,才匆匆忙忙应对。企业如果没有准备,便会失去市场的先机。而要以后来者的身份打入这个市场,将要付出比先行者更大的代价。第三方物流本来就应具有创新性和开发性的,因此,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潜在需求还有待我们的物流企业来努力挖掘和开拓。

  全文完 作者:李彦萍 管政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