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借款利息支出的所得税处理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1-09 10:07
人浏览

基于资金短缺原因及杠杆效应原理,绝大多数企业都或多或少地负债经营。这部分利息在企业所得税前如何处理,成了企业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下列利息支出,准予扣除:

(一)非金融企业向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金融企业的各项存款利息支出和同业拆借利息支出、企业经批准发行债券的利息支出;

(二)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

根据上述规定,本文将非金融企业借款区分不同来源,结合企业日常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对借款利息的企业所得税处理进行分析。

向金融企业借款利息支出

1.小额贷款公司是否属于金融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十一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按照规定审批金融机构的设立、变更、终止及其业务范围。

《商业银行法》第十一条明确,设立商业银行,应当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审查批准。未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吸收公众存款等商业银行业务,任何单位不得在名称中使用“银行”字样。

所以,对包括小额贷款公司在内的机构,判定是否属于金融机构,应视其是否取得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审查批准。

2.委托贷款是否属于向金融机构的借款?

根据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贷款通则》第二条的规定,本通则所称贷款人,指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经营贷款业务的中资金融机构。第七条将委托贷款规范为金融机构经营的三种贷款“自营贷款、委托贷款和特定贷款”之一。

显然,除了直接向金融机构申请取得的借款之外,通过委托贷款方式取得的借款,企业支付的利息也属于向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

3.向金融企业借款利息支出对利率的要求。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第(一)款将非金融企业向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金融企业的各项存款利息支出和同业拆借利息支出、企业经批准发行债券的利息支出,直接明确为“准予扣除”。也就是说,通过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利率,会受到金融机构或行业本身相关法规对贷款利率上下限的规范,企业所得税相关法规对计息利率不再作出限制。

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第(二)款规定,非金融企业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准予扣除。

融资对象“非金融企业”除了组织,是否包括个人?这里的向非金融企业融资与非法集资有什么区别?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向自然人借款的利息支出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9〕777号)规定,对企业向符合规定条件的“股东或其他与企业有关联关系的自然人借款的利息支出”及“内部职工或其他人员借款的利息支出”准予税前扣除。也就是说,条例中的融资对象“非金融企业”包括个人。

需要注意的是,企业所得税前可扣除的融资利息,应是不具有非法集资目的或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融资行为产生的利息。《商业银行法》第十一条规定,只有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的单位和个人才能从事吸收公众存款等商业银行业务,否则将视为非法集资,所支付的利息也无法税前扣除。

向非金融企业借款的利息支出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时,被限定为“不超过按照金融企业同期同类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的部分”,那么,什么是同期同类贷款利率?浮动利率是否属于同期同类贷款利率?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