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再贴现利率:央行“新工具说”四大猜想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1-10 11:42
人浏览

目前我国的再贴现利率为1.80%,近十年内的最高水平为4.32%。不过,国金证券研究所李治平认为,由于再贴现的实质是银行把贴现所得的票据向央行进行再贴现以融资,属于贷款环节的最末端。

央行副行长胡晓炼日前表示,面对新的复杂形势,央行将继续灵活有效运用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同时,在大量资本流入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通过对银行资产负债表进行管理、引入新的管理工具等来建立宏观审慎的管理框架。

在笔者看来,胡晓炼的表述有两大含义。一是今后将继续加大对公开市场、存款准备金率、基准利率等传统手段的运用,此为常规的、显性的含义;二是根据未来宏观环境的演变,将会考虑推出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的新型管理工具,此为非常规的、隐性的含义。很明显,胡晓炼的“新工具说”正是对此前央行“池子说”的延伸。

结合胡晓炼“管理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表述,可以大胆预计,超额准备金率、再贴现利率、全新期限的央票品种(如2年期)以及“美元央票”等新的管理工具,都有可能逐步付诸实践。

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他们认为,“新工具说”中引入新的管理工具,其总的特征将会是“柔性”、“市场化”、“国际惯用”等。与此前周小川提出的“池子说”一致,央行今后将把资本流入的管理纳入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内,防止其对实体经济的侵害。通俗地说,美联储通过频繁的QE(量化宽松)扩充银行资产负债表,作为应对,我们就应通过创新措施去加以收缩。

首先,我国央行可能会采用上调银行超额准备金率的方式,收缩银行资产负债表。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同,它属于一种价格工具,但较加息更具“柔性”和“灵活性”,对实体经济伤害不大。这一猜测的理由在于,经济学家估计美联储有可能在QE2之后,将目前0.25%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下调至零,以加强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扩充效果。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超额准备金利率为0.72%,近十年内的最高水平为1.62%,历史最高水平则为8.82%。

其次,有可能采用另一种“非常规”价格工具——上调再贴现利率。这样做,可以提高央行给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以收缩货币供应量。目前我国的再贴现利率为1.80%,近十年内的最高水平为4.32%。不过,国金证券研究所李治平认为,由于再贴现的实质是银行把贴现所得的票据向央行进行再贴现以融资,属于贷款环节的最末端。目前仅有极少数资质不高的中小银行仍有参与,政策空间及流动性支持较弱。

再次,作为对传统工具的延伸,在已有的央票期限中增加一个全新的2年期,在定价环节上弥补目前1年及3年期品种的“空档”,也能更好地实现胡晓炼所称的“熨平经济周期波动”的功能。

最后,针对今后陆续涌入的大量美元流动性,央行可能会在与外汇局紧密协作的基础上,考虑推出“美元央票”这一创新品种,既可达到“无缝”对冲的效果,长远来看也可新建一个“亚洲美元利率”,为提升中国未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发言权,以及进一步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等做些有益的尝试。当然,这还仅是笔者个人的一个大胆猜想。

融通基金公司总经理助理侯儒波认为,引入新的管理工具,央行会更多考虑目前我国市场整体利率结构的平衡性问题,尽量减少资本的套利空间,有效杜绝短期投机资本或热钱等的无序流动。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