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周滔:顺时养生 预防秋燥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1-11 15:17
人浏览

    

  编者按 秋季是由炎夏向寒冬转换的过渡季节,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加大,空气湿度减小,天气变化快,干燥而多变的气候会给人体带来许多不适,很多旧病也容易在此时复发,因此,秋季养生保健十分必要,特别是在防秋燥、保肝、养肺、健胃等方面。从本期起,本刊特推出“秋季养生防病”系列报道,以期对读者有所帮助。

  图:周滔,医学博士,现工作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主要从事中医消化疾病临床与基础研究,同时致力于中医养生保健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国家与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科学发展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在医学核心期刊上发表医学论文20余篇,参编医学专著两部。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秋季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景物萧条,空气干燥,人体极易受燥邪侵袭。就秋季养生、预防秋燥等话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中医医院消化中心周滔博士。

  记者:秋季具有怎样的气候特点?

  周滔:秋季是由夏季到冬季的过渡季节。从阴历上算指立秋到立冬的这一段时间,大约相当于阳历9月至11月。在天文气象学上看,连续五天平均气温稳定在22度以下时就算进入了秋季,低于10度时秋季结束。俗有“孟秋七月、仲秋八月、季秋九月”之说,即农历的七、八、九月。

  在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划分中,秋季包括了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六个节气。立秋:“立”是开始的意思,立秋是秋季开始的标志。处暑:“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处暑表示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但天气仍然较炎热,要注意避开暑热之气,俗称“秋老虎”。白露:此时一天早中晚温差变化较大,早晚凉、中午热,因夜间气温低,露水凝结呈现白露状态。秋分:此时气候进一步转凉,大雁、燕子、杜鹃等候鸟为避寒,开始飞往温暖的南方。寒露:此时气候更低,露水更多。霜降:此时气候已渐寒冷,夜晚下霜,晨起阴冷,开始有白霜出现。

  从秋季的气候来看,呈现由炎热到寒冷的逐渐转变,秋季开始时气温仍较高,秋季后期气温则大大降低,出现了霜露。

  秋季由于季风的转化,由潮湿多雨的海洋性季风,转变为干燥的内陆性季风占主导地位,秋季表现出干燥和多风的特点。

  记者:根据您上面讲到的气候特点,秋季对人体健康有怎样的影响?

  周滔:中医认为,人体和自然界是一个整体,随着自然界的变化,人体也在变化。

  中医认为,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是阴阳消长变化的结果,表现为温、热、凉、寒的变化,称之为“四时阴阳”,生物呈现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生长规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就是对人体和万物与自然关系的概括。

  秋为四季阴阳消长中之属阴者,从初秋到秋分,为阴中之阳,秋分至立冬,为阴中之阴。秋季的阴气也从渐生、渐长到阴气旺盛的秋分时节,而至冬季。人体顺应秋季阴阳消长变化,阳气逐渐入里潜伏,阴气开始逐渐盛大,影响人体功能活动。同时,秋季的每一天也可见其阴阳的消长过程,《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指出:“以一日分为四时,朝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即指晨起平旦阴气渐衰,至午、旦中,阳气为盛;午后至日暮,阴气渐长,至午夜阴气盛;午夜至平旦则阳气渐生。这个每日的阴阳消长在秋天表现得尤其显著。

  人体除了经历阴阳消长的变化过程,受秋季气燥的影响,人体会出现津液受损的表现。《黄帝内经》认为:“燥胜则干。”燥邪为干涩之病邪,容易耗伤人体的津液,造成阴津亏虚、脏腑组织器官失于濡润的病变,例如出现口、鼻、咽、眼等五官七窍以及皮肤干涩,甚则皲裂,毛发干枯不荣,或因津液不足,出现口渴、尿少便干等症候。

  《黄帝内经》还指出:“天气通于肺。”即肺主气司呼吸,与外界大气相通,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燥为秋季主气,与肺相应,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故秋令之燥邪最容易从口鼻侵犯人体,损伤肺脏,出现口鼻干燥,发热恶风,干咳无痰,或痰粘不爽,胶粘难咯,或痰中带血,咽干而痛,甚至出现喘息胸痛咯血。

  此外,初秋气温偏高,季秋气温偏低,故而秋燥有温燥、凉燥之分。初秋有夏热之余气,秋燥易与温热结合而侵犯人体,多见温燥病证;深秋有近冬之寒气,秋燥易与寒邪结合而侵犯人体,多见凉燥病证。

  记者:既然秋燥会对人体造成这么多影响,那么,在养生调理方面,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周滔:对于秋季自然界的变化,《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秋冬养生的总原则是“秋冬养阴”,即秋冬养收藏之阴气。具体体现在秋天就是“燥则润之”的原则。

  中医认为,燥是无形之邪,容易损易伤津。秋燥症主要靠预防,秋季食物宜平补、清补。

  宜多喝水、粥、豆浆,多吃些萝卜、莲藕、荸荠、梨等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的食物。特别是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热降火、润肺去燥等功能,很适宜有内热,出现肺热咳嗽、咽干喉痛、大便干结的人食用。

  秋季要尽量少食或不食辣椒、葱、姜、蒜、胡椒等燥热之品,少吃油炸、肥腻食物,以防加重秋燥症状。

  秋燥易伤肺,秋季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佳,可适当食用芝麻、蜂蜜、百合、杏仁、乳品等柔润食品,可以益胃生津,有益健康,同时可适当多食一些酸味果蔬。

  记者:秋季干燥而多变的气候会给很多人带来许多不适的感觉,能否请您就秋季常见慢性病开些食疗方子?

  周滔:慢性气管炎、肺气肿、哮喘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可用枸杞子10克,沙参10克,麦冬10克煮粥食用,每周2次;或用莲子20克,银耳30克制成羹食用;或多饮梨汁。

  心烦失眠者可用小麦30克,莲子30克,百合30克,煮粥食用。

  口干舌燥者,可选用沙参50克,玉竹30克,老鸭一只,用文火煲汤食用。

  干咳无痰者,可取南杏仁10克,雪梨一个,冰糖适量,炖服。

  大便干燥者,可用黑芝麻20克,松仁15克,煮粥食用。

  皮肤干燥瘙痒者,可用核桃30克,黑桑葚10克,黑芝麻10克,煮粥食用。

  目赤者,可用菊花10克,夏枯草10克,冰糖适量,泡茶饮。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