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北京:中华骨髓库数据已超110万份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1-12 10:09
人浏览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白血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我国造血干细胞移植情况如何?又有哪些原因影响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的开展?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华骨髓库)管理中心主任洪俊岭。

  洪俊岭告诉记者,截至2009年11月30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库内数据达到1115452份,捐献造血干细胞人数总计1421人;申请查询的患者人数总计15000人。目前,登记查询的患者人数每年在增加,每年大约有3000名患者通过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进行查询;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初次配型相合率不断提高,达到80%;每年成功实施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数量也在不断增加,2008年全年完成275例,2009年1月到11月为304例。

  从统计数字可以看出,最后成功实施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的数量远远低于HLA初次配型相合数,这是为什么呢?洪俊岭解释说,这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医疗费用比较高,一般要30万—50万元,甚至超过百万元,导致很多患者虽然找到了HLA初次配型相合甚至高分相合的志愿者,但是因支付能力的限制,未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其次,虽然HLA初次配型成功的比例有80%,但其中达到移植标准的比例不到50%。

  再其次是因为少数志愿者反悔。在国际上,已经登记、表示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中,一般有15%—20%的人反悔,我国也存在这一情况。志愿者反悔的原因往往是由于个人、家庭、工作等很多因素发生了变化,导致志愿者不愿捐献。

  虽然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样本数据的绝对数量在不断增加,但相对于我国13亿人口基数,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比例还比较低,那么是哪些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现状呢?

  洪俊岭分析说,这主要是由于公众对造血干细胞捐献、移植的了解有限,很多人错误地认为捐献造血干细胞会影响自身健康,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正在不断加大力度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方面的宣传。

  洪俊岭告诉记者:“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会损害健康,采集造血干细胞像采集成分血一样安全,至今没有引起对捐献者伤害的先例。”采集造血干细胞是从人体外周血中采集,采用肌肉注射动员剂的方法将骨髓血中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人体外周血中,从捐献者手臂静脉采集全血,通过血细胞分离机提取造血干细胞,同时将其他血液成分回输捐献者体内。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时,只需要采集50至20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而人体造血干细胞具有高度的自我更新、自我复制的能力,捐献后1—2周即可恢复到原来水平。

  ●患者故事

  坚强创造生命奇迹

  2005年4月的一天,就读于湖南长沙某小学的10岁男孩小韬突然昏迷,送往医院后被确诊为淋巴性白血病。而就在此之前,小韬的母亲已经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这一连串的打击让小涛的父亲黄学文感到整个天在一瞬间塌了下来。

  黄学文说,接到诊断书的时候,他觉得眼前一片黑暗,仿佛人生的希望之门全部被关上了。但当他看着儿子稚嫩的脸,就又找到了支撑自己走下去的力量,他下决心要为孩子治好病。

  黄学文坚信,只要坚持心中信念,总有一天可以走出困境,他开始四处借钱,为孩子筹集医疗费。在好心人的帮助下,2006年7月,黄学文和小韬来到了北京市道培医院准备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非常幸运,在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找到了与小韬配型8/10相合的供者。2006年8月,小韬终于顺利地进入移植舱,并完成了手术。黄学文也报名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成为一名光荣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黄学文对本报记者感慨地说:“孩子得了重病,是医生和骨髓捐献者救了孩子的命,救了我们全家,给了我活下去的力量。尽管我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艰难,有大家的帮助,我会坚持下去……”12月18日,小韬在电话中告诉记者:“非常感谢当初向我捐献骨髓的刘先生。现在我身体已经恢复比较好了,能和其他同学一样上体育课了,明年就考初中了。”

  ●相关链接

  怎样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吴彤介绍说,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指应用健康的造血干细胞,重建患者血液及免疫系统的治疗方法。捐献一点造血干细胞不会损害健康,却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专家介绍说,如果想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可以与所在地红十字会联系,或在当地的捐血点报名,到指定地点抽取少量血液,经HLA分型检验,把相关资料录入到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数据库中,这样就成为志愿者了。凡年龄在18至55周岁,身体健康,经血液检查合格(符合无偿献血条件),即可捐献造血干细胞。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