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专家提醒:预防运动性损伤慎重选择运动项目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1-12 13:56
人浏览
秋冬季节正是锻炼身体的好时机。随着奥运带来的全民运动健身热,街头、广场参加运动锻炼的人越来越多。但因为缺乏必要的运动训练卫生知识,运动方法不够得当,各种运动性损伤也明显增多。专家指出,在参加各种健身活动时一定要讲究科学方法,预防各种运动性损伤的发生。肌肉拉伤在损伤中最常见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副主任商卫林介绍说,临床上最常见的运动性损伤是肌肉拉伤,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级,轻度肌肉拉伤表现为受伤部位发硬或发痛,用手触摸或收缩伸展时疼痛加剧;中度肌肉拉伤则有相当多的肌肉纤维撕裂或断裂,受伤部位剧烈疼痛;严重的肌肉拉伤,呈现肌肉中部断裂,并在受伤部位可以摸到肌肉或肌腱不连续所形成的缺损。 损伤部位多见大腿、小腿后部肌群、腰背肌等,根据损伤的时间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损伤引起的跟腱断裂、跖肌腱断裂等临床上常常可以见到,多发生在短跑、跳跃、打羽毛球、网球等需要爆发力的运动中。运动前要充分做好热身活动不少运动性损伤是由于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不足造成的,因此,在训练前做好准备活动十分必要。热身活动不仅仅局限于伸伸胳膊踢踢腿等关节的伸展,还应包括心脏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肌肉系统及骨胳关节系统等体内各种系统的活动。运动前的热身活动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加肌肉中毛细血管开放的数量,提高肌肉的力量、弹性和灵活性及关节韧带的机能,增强韧带的弹性,防止肌肉和韧带的损伤。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运动项目 普通人群尤其是中老年人的运动锻炼,除少数用于某些疾病和创伤康复期的治疗性运动外,绝大多数以预防性健身运动为主,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抗病能力,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防止过早衰老。要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健康情况、锻炼的基础、兴趣爱好、家庭环境等特点来选择运动项目。运动方法要科学合理 普通人群的运动性损伤多数都是由于运动方法不当引起的。因此,在运动锻炼时要掌握正确的运动方法和技巧。有些群众性的但带有一定竞赛性的运动项目,在训练前最好能请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员给予必要的指导,防止因盲目训练而发生运动性损伤。运动强度要循序渐进 运动的频度、时间和强度都要因人而异,循序渐进,防止走入“运动量越大越好”的误区。各种运动都是由肌肉、骨骼、关节共同协调完成的,其中肌肉对骨骼、关节具有保护作用。过度的运动会导致肌肉疲劳,运动协调性下降,关节不稳,进而引发运动性损伤。普通人群的运动锻炼贵在坚持,持之以恒,以每周3-4次,每次30-60分钟较为合适,运动强度以中等为宜。运动强度是否合适,个人可以根据感觉来判断。如果运动后第二天精力充沛,身体轻松,说明运动强度较为合适;如果运动后感觉精力不济,浑身困乏甚至疼痛,说明运动量过大,应适当减轻运动强度。还要坚持多种运动相互配合,防止局部负荷过重。长时间重复进行某种运动,容易造成机体局部负荷过重,引起某些部位的慢性损伤。如膝关节半蹲起跳动作过多,易引起髌骨损伤;“过顶运动”(手举起来超过头顶的运动)容易造成肩关节损伤等。因此,普通人群在锻炼时可以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交替进行,防止机体某些部位局部负荷过重。使用必要的运动护具 在许多运动中,使用运动护具可以大大减小运动性损伤。如打篮球时戴上护膝、护踝,踢足球时加上护腿板,打羽毛球时戴上护肘、护腕,打棒球时使用头盔等。这些护具使关节肌肉在正常范围内运动,避免肌腱过度拉伸,关键时刻可以保护我们免受损伤。 发生运动性损伤后要注意休息,及时治疗。从医学角度讲,必须在伤势痊愈的情况下才能参加训练或比赛,但运动员很难做到。普通人群在运动时,一旦出现损伤苗头时,要立即停止运动,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有效治疗。有些轻微的损伤,休息本身就是最好的治疗,以避免出现严重后果。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