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拒绝“套”消费 倡导明折明扣、明码实价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1-13 05:30
人浏览

元旦刚过,喜庆的春节将至。为了让广大消费者明明白白地购物,高高兴兴地过节,避免一些误入商家的销售圈套,四川省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特发出消费警示,提醒广大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需要提防的几种销售方式。

一、套餐“吃”来很容易,要想消化得仔细—谨防套餐“套”消费

时下,我们仿佛进入了“套餐时代”。消费者进餐馆用餐有商务套餐,交电话费有资费套餐,家庭装修有装修套餐,上美容院有美容套餐,到银行有理财套餐,家电商场有家电套餐,结婚有婚庆套餐等等,我们被套餐包围着。设立套餐的本来目的是把各种商品或服务科学搭配,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的需求,做到科学消费和方便、快捷,所以套餐一般由商家运用专业知识预定好,供消费者选择。但现在的一些套餐却变了味,让广大消费者感到难以“消化”。其原因一是合理搭配变成捆绑销售,如畅销搭配滞销的,品质好的搭配品质差的,要想买好的就得搭买差的;二是科学搭配变成了唯利是图,商家不是考虑怎样“吃”套餐有“营养”,而是考虑怎样“套牢”消费者;三是把本来就应该附带的商品或服务分解成套餐的各项内容。

典型案例一:精装房屋三万块,装到中途再套钱

如房屋装修套餐,广告中称“两三万块钱,就能实现房屋精装”。在房价有底,装修无底的现实中,这些宣传对部分消费者相当有诱惑力,但消费者只要一入这个套,许许多多想不到的烦恼就会鱼贯而来。比如,多数套餐的报价都只是基本工艺的项目价格,如厨卫镶砖、刷墙等,如果要做吊顶、石膏线等,都得加钱。消费者若不加钱,装饰方就停工或只简单地做。这招叫请君入瓮,只要你入套,不怕套不出你的钱。

因此,我会提醒广大消费者选套餐要注意:一是要详尽了解套餐的价格、服务方式、中途是否收费等内容;二是要弄清搭配是否科学合理;三是要考虑套餐是否适合自己,是否合算。

二、返券消费限制多,看清条件再购买—谨防返券“套”消费

购物返券是目前很多商家通行的做法,因为这种方式最能“套牢”消费者,能刺激一次消费,带动二次消费。但多数商家对券的使用规则规定得有些模糊,这些模糊的地方就有可能是商家的“套”。设套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设置条件,限定券的使用范围和时间或只能同柜台累计;二是微调价格,使价格不能一下满足返券要求,让消费者循环购物。现在商家标价有个怪现象,几乎所有商品或服务的价格的末位都是“6”“8”或“9”,如596元,688元,99元,少有整百整十。这样调整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价格不能一下满足商场返券的促销要求。如把200元的价格调整为198元,就不能满足“满200返80”的要求。

典型案例二:二百送八十,八十套一百

某商场广告规定“满200元送80元现金券”,李小姐在某卖场购买了220元商品,得到了80元的现金券。但当李小姐欲用该券购买某提包时,却被告知该柜台不收券,而商场用券的柜台一般都没有80元左右的商品。被套住的李小姐为了把手中的80元券用出去,又花几个小时和100元钱,才选了一件自己并不太需要的但能用券购买的小商品。这种用券购物有很大的迷惑性,仿佛只花了100元就买了一件180元的东西,但如果仔细算来,吃亏的还是消费者。如果她再次购买商品所用现金部分超过200元,商场还送券,这样买了再送,送了再买,就陷入了循环购物的怪圈,可能会购买许多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需要的商品和服务。

对此现象,消费者首先要保持理智,要问自己是否确实需要,是否划得来;其次要弄清用券的规则;最后要先看看、转转,再下手,不要被“火爆”的场面迷惑。

三、遍地广告和传单,满城尽贴双标签--谨防打折“套”消费

每到节假日,满城都打折,各家都让利,商品都贴上了双标签(一个原价,一个打折价)。面对此景,消费者理应高兴,然而实际情况却很难让人兴奋,究其原因,主要是价格虚高,打折不见让利,消费者难得真正实惠。比如某商场标价1.8万元的翡翠消费者5000元买下还被骂“上当”了,一枚实际价值约为3000元的钻戒,其标价却可以高达二三万元。一些商家为了拉人气,提高“竞争力”,经常搞促销,但促销价又不能触犯先提价再打折的禁止性规定,于是就要求厂家出厂时标高价格,配合自己的活动。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商品打一折也很贵、也照样赚钱的原因。

因此,消费者购物时不要光看商家打了几折,还要看原价是多少,打折后是多少,多看几家商场比较比较,看是否物有所值。[page]

四、免费试用圈套多,不占便宜是上计—谨防免费体验“套”消费

近来免费美容”、“免费体检”、“免费按摩”等各种各样的“免费”体验活动越来越多,商家仿佛全都变成了慈善家。然而事实上,消费者上当的多,受惠的少,特别是轻信“免费美容”而上当的爱美女性更多。

典型案例三:进店试用美容品,“免费”洗脸花一千。

2007年7月26日,泸州江阳区先女士路过某百货商场门口时,被一自称为市场调查员的妇女招呼帮忙填写了一张某美容产品的市场调查表,然后被邀请到店内领取纪念品。先女士跟随该妇女进入百货商场负一楼的“娇婷女子时尚生活馆”,被招呼做起了“免费”体验的洗脸美容,美容过程中美容师拿来了一些产品,并在交谈中告诉了先女士这些产品的价格,美容完毕后先女士竟被告知要为这次美容使用的产品买单1134元。既然是试用,为什么要买单?原来,许多免费体验都不要钱,但体验的产品却要钱,而且有的“免费”体验还存在强买强卖行为。

因此,消费者首先不要轻信“天下掉下的馅饼”的好事,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理性消费。其次,要选择正规的有资质的美容服务和产品。第三,要注意索取和保存有效凭证。最后,消费者耳根不要软,要学会拒绝推荐。

我会在此提醒消费者的同时,也呼吁广大经营者要以诚信为本,恪守职业道德,担起社会责任,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实行明折明扣,直接返利,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社会和谐作出贡献。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