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司法解释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1-07-01 08:14
人浏览

  作为普通的劳动者,付出劳动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说用人单位故意不给钱,任意拖欠工资,造成劳动者的经济损失,可能涉嫌犯罪,这就是涉及到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司法解释,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司法解释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是指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行为。

  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中,出于加强民生保护目的,加大对一些严重损害劳动者利益的行为惩处力度,将部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行为纳入了刑法调整范围。

  2013年1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对外发布了《关于审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针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所涉及的术语界定、定罪量刑标准、单位犯罪等问题,进一步明确了相关刑事案件的法律适用标准。这一司法解释自2013年1月23日起施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41条规定

  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

  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如何处罚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劳动报酬、加班费或者经济补偿;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应当支付其差额部分;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百分之一百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规定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

  (二)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三)安排加班不支付加班费的;

  (四)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未依照本法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

  我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规定: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三、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构成要件有哪些

  1、本罪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即企业和自然人。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即主观上明知自己的“不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的这种不作为行为会产生劳动者不能及时实际得到劳动报酬的社会危害后果,却希望或放任这种后果发生。

  2、本罪犯罪客体:是双重客体,既侵犯劳动者的财产权,又妨碍了正常的劳动用工关系,侵犯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3、本罪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既有危害行为又有危害结果,且两者间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整理介绍的关于“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司法解释”等相关法律知识。综上所述,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是重要的民生问题,用人单位必须依法支付劳动报酬,拒不支付的,数额较大的,要受到法律处罚。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提供帮助。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