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微信群里散布谣言诽谤罪立案标准是怎样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9-21 23:52
人浏览

  微信现在已经是非常流行的一个社交方式,很多人都会在微信朋友圈或者微信群里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也是大家情感沟通的一个平台,同时微信群也成了很多谣言的集中地,很多人对微信群转发的一些内容并不知道其中真假。那么微信群里散布谣言诽谤罪立案标准是怎样的呢?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微信群里散布谣言诽谤罪立案标准是怎样

  按规定,你要构成诽谤罪的,首先需要满足下面几个条件:

  1、你现在已经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一般就是指已年满16周岁的正常自然人。

  2、你主观具有故意,就是你明明知道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明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

  3、你客观上实施了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就是说,你现在的行为已经在给被诽谤人造成一定的伤害。

  4、你侵犯的是他人的名誉权、人格尊严权。如果说你侵犯的不是别人的名誉、人格尊严权的话,那么就不算是诽谤罪,而是要认定其他罪。

  不过,朋友圈本身就带有传播信息的性质,跟实际诽谤的表现还是不同的,但是如果情节严重的,就会涉嫌构成诽谤罪:

  (1)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如果你的好友没那么多,但是如果你的信息被多次转发传播了之后,那么你信息的点击数就会上升了。

  所以,你需要注意,不是你的好友人数还达不到5000这种,你就可以避免涉嫌诽谤罪。

  (2)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一般朋友圈都是熟人的圈子,所以你散布谣言的诽谤很容易受到伤害。

  (3)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说明是有前科了,你现在又诽谤他人的。

  (4)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二、诽谤罪的主观要件是什么

  主观:本罪主观上必须是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行为人的目的在于败坏他人名誉。如果行为人将虚假事实误认为是真实事实加以扩散,或者把某种虚假事实进行扩散但无损害他人名誉的目的,则不构成诽谤罪。

  客观:

  1、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即诽谤他人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

  2、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所谓散布,就是在社会公开的扩散。散布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言语散布;另一种是文字,即用大字报、小字报、图画、报刊、图书、书信等方法散布。

  3、诽谤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人进行的,但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从诽谤的内容上知道被害人是谁,就可以构成诽谤罪。

  4、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必须属于情节严重的才能构成本罪。

  三、网络造谣诽谤罪判几年

  网络造谣诽谤罪的判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网络造谣诽谤的立案标准:

  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1、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

  2、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

  3、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又诽谤他人的;

  4、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此外,一年内多次实施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行为未经处理,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转发次数累计计算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定罪处罚。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整理介绍的关于微信群里散布谣言诽谤罪立案标准是怎样等相关法律知识。小编认为,网络上并非是法外之地,大家不管是现实生活中,还是在互联网都要做遵纪守法的公民,不能因为是在微信群就肆无忌惮。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提供帮助。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