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合同欺诈形式有哪些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1-09-27 18:21
人浏览

  合同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法律文书了,大家在签订合同的时候,有时候由于对合同内容的不了解,或者对相关法律的不了解,导致自己上当受骗,那么合同欺诈形式有哪些?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知识,欢迎阅读。

  一、合同欺诈形式有哪些

  1、行骗者为了便于实施诈骗的目的,专门持伪造的或他人的身份证件,到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成立公司,然后,以公司名义招聘员工、培训员工,由员工进行诈骗,整个诈骗过程,真正的幕后策划人始终不露面。

  2、行骗者多数是具有多次行骗劣迹的行家老手,通常一旦罪行被识破,便马上闻风而逃。

  3、合同诈骗公证和律师见证的形式,是较为流行的法律见证形式。

  4、冒用他人名义实施诈骗。

  5、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虚假产权证明作担保实施合同诈骗。犯罪分子或利用高科技手段伪造此类票据,足以乱真,或以非法手段获取,不易被察觉。

  6、利用虚假广告实施诈骗。

  7、用空车配货专找漏洞。

  8、假扮“大客户”设下陷阱。

  

  二、合同欺诈与诈骗区别是什么

  1、《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2、《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三、买卖合同欺诈的防范

  1、订立合同前应尽可能了解对方当事人的有关信息。

  订立合同前应对对方的法律地位、经营范围、资信状况以及近期的经营业绩、商业信誉进行必要的考察,并且可以通过对方同行业或相关企业进行了解。

  2、对代理人签订合同应对其代理权进行了解。

  对于对方业务员或经营管理人员代表其单位订立的合同,应注意了解对方的授权情况。

  3、注意提高具体业务人员及领导人的素质。

  在合同订立过程中许多漏洞的出现是由于经办人员对业务不熟悉,对相关法律法规不了解所致,因此应注意提高业务人员及领导人员的业务能力及素质,熟悉本行业的业务情况切实反映和保护自己的利益。

  4、合同订立应采取书面形式并使用比较标准的合同范本。

  5、对恶意履行的防范。

  对合同进行恶意履行的情况非常复杂,但在订立合同时如能进行积极的事前防范将极大的减少合同风险。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合同欺诈形式有哪些”全部内容。大家在订立合同前应尽可能了解对方当事人的有关信息,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合同诈骗的风险。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提供帮助。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