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论青少年犯罪预防的社区参与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0-03-19 16:56
人浏览

  大足县法院 李剑韬

  近年来,少年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总体上分析,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六岁以下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有关调查显示,大约80%以上的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大多可以从其家庭情况的特殊性中找到原因。也正是这些容易被其父母或社会忽略的原因导致了青少年人格发育的不健康,并在某些社会不良因素的诱发下走上犯罪道路,本文拟通过对青少年犯罪家庭原因的调查分析,期望在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探寻有效的社区参与模式,提出相关建议,以利于我国在新时期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青少年犯罪一般指的是14周岁到25周岁间年龄段的犯罪,在犯罪的青少年中,大多数的青少年都可以从其家庭环境中找到致使其心理、人格发育不完善的因素,经调查分析,此类易走上犯罪的青少年家庭情况多有以下几种:

  第一,父母离异、畸型家庭。在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或者是继父母的家庭中,因为青少年在发育过程中天性里所需要的父爱或母爱的缺失,导致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必然承受较多的苦闷和心理的孤独,所接受的亲情贫乏,有的甚至因为缺乏家庭温暖流浪街头,如何去爱他人以及以应有的善意乐观心态去看待他人的正常人格也往往缺乏,同时其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也难以形成,在遇有挫折往往表现出对环境和他人的仇恨、冷酷或者无所适从,这类青少年倾向于在同龄人组成的犯罪团伙中寻找温暖,当出现犯罪诱发因素时,容易走上犯罪道理。所以亲情因素在青少年的正常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在缺失后,有的青少年较为自闭,沉闷和敏感,有的则性情冷酷,做案时表现出极端残酷和暴力。这类青少年在成长中最缺乏的是他人的关爱和温情。

  第二,极端贫困的家庭。这些家庭主要是较为贫困的城市下岗职工和农村家庭。这些家庭因贫困往往造成其子女较早辍学,同时父母家人的悲观情绪较强,孩子受其家庭环境和气氛影响,很多同样有悲观心理阴影,会认为社会不公平,并且对社会上的富裕群体或有仇视心理,由于缺乏正常文化教育,他们生活的家庭对社会的参与程度较低,他们遇到挫折时不能朝积极向上的方向考虑,不能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他们中很多人误入犯罪群体中后,男的青少年多半以行窃、诈骗、贩毒等财产型犯罪主,一些女性青少年则从事卖淫活动,而且这些人由于文化较低和积极向上心态的缺乏,对他们的改造教育的难度也大,反复犯罪的占很大比例。这些青少年较为需要的是社区的经济帮助以及积极向上乐观人生态度的培养。

  第三,经常受父母打骂或虐待等教育方法不当的暴力型家庭。由于经常受父母的打骂或虐待,得不到应有的关爱,这类青少年在父母的打骂中容易产生极强的抵触情绪和怨恨心理,情绪波动往往会很大,很容易形成粗暴冷酷的性格,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的矛盾时往往缺乏应有的涵养与忍让,容易发生暴力攻击行为,并因此成为习惯性暴力犯罪者,而且其暴力行为往往不计后果。这类家庭的青少年在犯罪时较第一类家庭的青少年往往更具暴力性,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如果能适时给予必需的关爱和温暖则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其冲动、暴力型人格的形成。

  第四,极端溺爱型家庭。这类青少年由于在家庭中一直处于“中心”位置,缺乏培养其与他人合作共处的环境,而且因为家庭的溺爱,所以他们对他人的权益往往缺乏平等尊重的心态,性格中多具有明显的任性、自我为中心的特点。这类性格的青少年,在进入社会后,很容易以任性和自私的心态不顾他人的权益、甚至会违犯道德、法律来满足自己的要求,即使进行违法犯罪行为也在所不惜,对行为的后果缺乏考虑,多发扰乱社会公共秩序行为或称王称霸为祸一方。对于这类青少年,对他们在成长中进行与他人如何正常交往的教育和尊重他人观念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第五,父母等主要家庭成员在社区内形象不好的家庭。这类家庭主要是指父母有违法、犯罪行为或有违反社区道德的行为导致其家庭在社区经常受到他人负面的评价,这些家庭的儿童往往因为父母、家人经常受他人负面的评价,从而导致这类青少年从小就产生自卑意识,对周围环境有很大的排斥和躲避心理,往往形成心理自闭、自卑人格,严重者会形成孤僻、暴力的变态性格。这些家庭中的青少年需要对他们正常社交的鼓励和能力的肯定,让他们体会到他人对他们的尊重和关爱会有助于他们成长。

  正是因为这些不健全、特殊的家庭没有为青少年提供必要的正常成长环境,导致了青少年的人格发育不健全,心态、性情不稳定,世界观发生了偏差,在进入社会以后容易在不良环境的影响或其他犯罪分子的教唆下走上犯罪道路,所以对青少年的心理正常发育的关注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由于这些不健全家庭自身结构的制约,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仍寄希望于这些青少年的父母对他们子女成长肩负理想的教育责任,但如果仍对他们听之任之止步于此,可以想象的是青少年的犯罪与我们全社会的教育失败将有着必然的联系。在大力弘扬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社区的资源和优势参与到对这些家庭的子女教育当中,社区对此也有责任和能力投入部分资源参与青少年心理健康培养进程。正如李斯特所说:“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一样”,对青少年最好的刑事政策并不是刑罚的宽严的把握或犯罪后的再教育,而是在其可能走上犯罪道路之前的矫正和扶助,选择最好的社会政策必将大大降低青少年涉案的机率。本文所称的社区机构,是指与青少年成长联系较密切的组织,包括幼儿园,学校,村委会或居委会街道办事处以及派出所等组织或机构。社区参与,指的是社区机构对未成年人在其生活、学习的社区内对未成年人的人格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发育不良进行的及时跟踪和矫治。对于社区对青少年人格的教育参与,笔者建议如下:

  1、社区内的学校作为青少年除家庭外最早接触的社区系统应该对儿童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开始对儿童进行人格发育予以关注。各类学校包括幼儿园应该在儿童入学时建立未成年人人格发育挡案,对未成年人的人格发育情况可以用心理学上对儿童人格分析的方式进行分析调查,在此基础上对他们进行日常行为观察以及对未成年人的父母进行必要的调查。要对对青少年的家庭成员情况,以及青少年的学习、性格特征等及时跟踪记录,根据不同孩子的性格类型密切留意孩子的人格发育情况,例如对离婚单亲家庭子女的受父母关心程度,孩子心理上的渴求和可能存在的人格障碍等关系青少年成长发育的心理因素应尽可能的予以跟踪记录,并据以作为有针对性心理教育矫正的依据。为此,建议各类学校应配备相应的具有专业知识的心理辅导员进行此项活动。对青少年的人格挡案也应该予以保密。 [page]

  2、社区应该适时开设对青少年的道德、礼仪教育培养和青少年的健康人格塑造性教育的定期讲座或者由学校应该开设此类课程,教育的开展可以不拘形式,更应该考虑青少年的接受方式,教育青少年如何克服各种自卑、自闭心理以及怎样进行符合社会良好礼仪的行为方式。同时社区还应该联系公、检、法等司法机关对社区内青少年适时进行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在可塑期内增强这些青少年的法制和道德观念。还可以经常集体组织青少年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增强青少年之间的交流,改变单纯追求学习成绩的教育思路。

  3、社区单位除普及性的关注青少年人格的预防性矫正外,还同时在儿童成长的社区环境中配备必要的心理辅导志愿人员,志愿人员一般可以由居住在社区中的退休人员、学生、社会团体人员以及宗教人员等组成。由这些人对青少年的人格、心理等方面进行发育观察,有针对性的结合不同的儿童家庭环境对可能出现的不良人格或错误世界观的儿童进行矫正,例如对感情冷漠型的儿童可以多鼓励和激发其参与意识,多和这些儿童进行谈心,做一些集体性参与的游戏,对父母离异的一方应由学校辅导员较其他儿童更多时间关心其生活情况,相信会让这些孩子在社区人员身上体会到的温情会对他们的心理发育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4、政府部门应建立特别的人格矫正学校或场所,对人格发育已经出现极为不正常情况的青少年,社区应该尽量在征得青少年监护人的前提下将孩子送到该学校或场所进行必要的专业性治疗矫正。诸如对一些特别爱好电子游戏以及有其他严重恶习的儿童,在其父母和社区已经没有能力对其进行控制和矫正的情况下即应该将此类青少年送到单独的专业人格矫正机构进行教育、治疗。例如四川省某县有位初中女学生因为极端厌学,经常流浪街头,并且有吸烟、酗酒等恶习,和父母对立情绪严重,其父母等家庭成员已经没有能力对她进行管教,后被送到成都一专门为该类青少年开办的学校进行矫治,一年后该少女即成长转变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这种矫治效果是其他把普通的学校难以做到的。

  5、社区的街道委员会或居委会、村委会应对经常打骂、虐待青少年的监护人提出必要意见,如果没有相应成效,则应该对其监护人建议由派出所等负有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部门进行法制教育或予以处罚。对经常容留青少年的网吧、歌舞厅、出售烟酒给青少年的商店提出建议或向执法机关举报对其予以惩罚,政府应对特别贫困的家庭针对儿童给予必需的助学补贴或生活补贴,由此来净化和优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对于青少年人格矫治的社区参与,以上五种建议从根本上的目的是利用社区接触和了解青少年的优势和便利条件对青少年的人格偏差进行调查、矫治和服务,以预防青少年不良人格的形成、错误世界观的出现,从而从根本上来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发生。从现实角度讲,实现以上设想需要的辅助条件很多,诸如经费和相应的人员等,但是我们相信,对青少年的教育绝非是知识的教育,被社会所忽略的道德教育和青少年人格偏差的矫治更应该是根本,如果我们将那些大量的在青少年犯罪后对其进行处罚和管理的经费部分用到社区矫治上,相信司法成本会大大降低,青少年的犯罪率也会较今天下降很多。也会更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以上内容由法律快车整理所得,想知道更多相关信息,请点击刑事责任能力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