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事实认识错误是怎样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1-08-26 17:47
人浏览

  刑事犯罪因涉及公民的人身自由,甚至是生命,因此对于是否构成刑事犯罪及刑事犯罪条件都是学术界和实务界不断讨论研究的话题之一。事实认识错误是最常见的刑法知识,更多关于事实认识错误是怎样的相关知识,接下来法律快车小编就为您来解答这个疑惑。

  一、事实认识错误是怎样

  1、成立故意犯罪要求行为人认识到符合违法(客观)构成要件要素的事实。

  2、如果行为人的认识内容与客观构成事实不一致,就是事实认识错误;认识错误理论所解决的问题是,能否让行为人对现实发生的结果承担故意责任。

  3、事实认识错误分为具体的事实认识错误与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

  

  二、事实认识错误的客体错误

  客体错误,是指行为人意图侵犯一种客体,而实际上侵犯了另一种客体。比如,行为人误认为正在抓捕人犯的警察正与其朋友打架,于是上前将警察打伤。在此案中,行为人意图侵犯的是他人的健康权利,却由于其认识错误,而实际上侵犯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正常的公务活动。对于这种认识错误,应当按照行为人意图侵犯的客体定罪,认定为故意伤害罪

  三、事实认识错误主体错误

  对行为对象的认识错误,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误把甲对象作为乙对象加以侵害,而二者体现相同的社会关系。如行为人在行为时,误把甲认为是乙而对其实施杀害行为。这种对体现相同社会关系的具体目标的错误认识,并没有使行为人罪过的内容发生改变,所以行为人仍应负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

  (2)误把甲对象作为乙对象加以侵害,而二者体现的社会关系不同。比如,行为人意图盗窃办公室的一般财物,却到值班室将枪支作为一般财物加以盗窃。对于这种错误,只能根据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内容认定犯罪性质,即行为人以盗窃一般财物的故意实施盗窃行为,成立盗窃罪。

  (3)误将犯罪对象作为非犯罪对象加以侵害。比如,行为人误以人为兽而实施杀伤行为。对于这种错误,由于行为人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而不是故意犯罪,而应根据实际情况成立过失犯罪,或是意外事件。

  (4)误将非犯罪对象作为犯罪对象加以侵害。比如行为人意图杀害甲,但在黑夜中将牲畜误认为是甲而加以杀害。对于此种错误,由于行为人主观上存在故意,客观上实施了犯罪行为,只是由于认识错误而未得逞,因而构成犯罪未遂

  法律快车小编温馨提示:未经人民法院判决,对任何人不得确定有罪。以上内容就是法律快车编辑为你整理的关于事实认识错误是怎样的相关知识,希望在工作和学习中能够帮助到您。如果您有其他问题感到疑惑,欢迎咨询法律快车编辑。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认识错误
浏览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