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行贿罪怎么判刑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1-06-19 10:31
人浏览

  我们国家一直在反腐倡廉,这项工作也有很多难度,因为不少的工作人员,要面对糖衣炮弹的袭击,很难保持洁身自好,而且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的人,也可能涉嫌犯罪,那么行贿罪怎么判刑?下面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行贿罪怎么判刑

  刑法规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数额在三万元以上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三百九十条的规定以行贿罪追究刑事责任。

  行贿数额在一万元以上不满三万元,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三百九十条的规定以行贿罪追究刑事责任:

  (一)向三人以上行贿的;

  (二)将违法所得用于行贿的;

  (三)通过行贿谋取职务提拔、调整的;

  (四)向负有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行贿,实施非法活动的;

  (五)向司法工作人员行贿,影响司法公正的;

  (六)造成经济损失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一百万元的。

  二、行贿罪需要哪些证据

  (一)行贿犯罪嫌疑人供述和辩解

  在犯罪主体方面,包括讯问犯罪嫌疑人的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单位、职业等自然情况。

  在主观方面包括讯问犯罪嫌疑人谋取不正当利益或给予回扣、手续费的动机、目的,犯意产生的原因、过程。

  客观方面:

  1、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事实经过或经济往来的事实经过;

  2、受贿人的自然情况及国家工作人员身份、职务、职权情况,行贿人与受贿人的关系;

  3、给予财物或返还回扣、手续费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

  4、行贿的金钱数额、物品名称、特征、价值等;

  5、获得的不正当利益的情况。

  (二)受贿犯罪嫌疑人的供述

  1、受贿人的自然情况及国家工作人员身份、职务、职权情况,受贿人与行贿人的关系;

  2、收受财物或回扣、手续费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

  3、受贿的金钱数额、物品名称、特征、价值及存放、使用、消费等对受贿金钱或物品的处理情况;

  4、为行贿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事实经过或收受回扣、手续费的经济往来的事实经过,包括合同的签订、合同内容、合同履行等。

  (三)证人证言

  1、行贿知情人的证言,行贿知情人的证言包括以下几方面:知情人与行贿人、受贿人的关系;行贿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金钱、财物的数量;行贿人行贿的原因,即谋取不正当利益或给予回扣、手续费的经济往来的情况。

  2、受贿知情人的证言,受贿知情人的证言包括以下几方面:知情人与受贿人、行贿人的关系;受贿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金钱、财物的数量;受贿人为行贿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事实,或收受回扣、手续费的经济往来的情况。

  (四)物证

  1、起获的贿赂赃款、赃物;

  2、犯罪嫌疑人用受贿钱款购买的物品。

  (五)书证

  1、证明犯罪嫌疑人主体的身份证、户籍证明等;

  2、证明犯罪嫌疑人行贿前支取钱款的银行存折、支取凭单;

  3、犯罪嫌疑人行贿前后所作的笔记、日记、日历、台历记录;

  4、犯罪嫌疑人购买贿赂物品的发票;

  5、受贿人具有国家工作人员的主体身份证明、单位职务、职权证明;

  6、利用职务便利为行贿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批示、文件;

  7、支出回扣、手续费的经济往来的合同书,履行合同的有关书面材料;

  8、受贿人收取贿赂的笔记、日记记录,银行存款的存折等。

  (六)鉴定结论

  对能够证明行贿人、受贿人行受贿行为的签字笔迹,应当作刑事科学技术鉴定。

  (七)其他材料

  1、抓获经过,应表明犯罪嫌疑人是否有自首情节;

  2、如有犯罪前科,应调取前科判决书、释放证明书等;

  3、如有立功或重大立功情节,应有证明立功或重大立功的书面材料。

  三、行贿罪如何认定

  行贿罪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认定:

  一是行贿人主观上利用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便利,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犯罪目。

  二是行贿对象是国家工作人员。

  三是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数额在三万元以上的或行贿数额在一万元以上不满三万元,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以行贿罪追究刑事责任:

  (一)向三人以上行贿的;

  (二)将违法所得用于行贿的;

  (三)通过行贿谋取职务提拔、调整的;

  (四)向负有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行贿,实施非法活动的;

  (五)向司法工作人员行贿,影响司法公正的;

  (六)造成经济损失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一百万元的。

  以上就是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整理介绍的关于“行贿罪怎么判刑”等相关法律知识。综上所述,对犯行贿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或者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如果您还有其他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我们会有专业的律师为您提供帮助。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拓展阅读
年普法人次15亿+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