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知识

居民遇冒充“公检法”及军人诈骗,如何防范电信诈骗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2021-06-30 14:29
人浏览

  电信诈骗是近年来比较突出的侵财犯罪,它具体包括电话诈骗、网络诈骗、纸质媒介诈骗等,是犯罪分子利用日益先进的通讯手段、银行支付渠道以及互联网技术,向不特定多数人实施的诈骗行为。近日,居民遇冒充“公检法”及军人诈骗,如何防范电信诈骗?下文法律快车网小编为您整理了相关内容。

  一、居民遇冒充“公检法”及军人诈骗,如何防范电信诈骗

  近日,井陉矿区的三位居民接连遭遇“公检法”及“维和部队军人”的洗脑,差点儿上了当。多亏了办案民警及时出手相助让他们紧急“刹车”,避免了财产损失。

  6月25日中午,石家庄市公安局井陉矿区分局反电诈中心民警在工作中摸排到两条 “冒充公检法类”网络诈骗重要线索。办案民警及时开展预警处置工作,他们第一时间联系潜在受害人高某、杨某,真情解释、耐心劝说。高某、杨某均称,当天11时许,他们确实曾接到自称“石家庄市公安局”人员打来的电话。对方称,他们均涉及到案件,要求提供身份证号码等相关信息。民警果断告知他们,这是典型的冒充公检法类型的诈骗,随后向其介绍此类诈骗的常用手法、套路,提醒他们“不轻信”“不透漏”“不转账”,有情况要向当地公安机关反映,有效避免了两起可能的电信诈骗案件发生。同时,办案民警迅速将此类情况通报给辖区派出所,以便及时跟进预警处置。

  无独有偶,6月25日9时许,石家庄市公安局井陉矿区分局矿市镇派出所接一位居民报警称,自己的父亲可能被电信诈骗,跟自己要一万元未果后,不再接自己的电话。值班所长王进安和民警祁桐昊了解情况后,迅速确定了老人家庭住址,及时赶到老人家中,制止了老人汇款。原来,一名微友前段时间加了老人好友,经过多次聊天,两人相谈甚欢。之后,这名微友通过微信冒充维和部队军人,在骗取老人信任后,以想回家而遇困境为由向老人索要10150元。

  民警及时制止了老人的汇款,将骗子微信拉黑删除,并将老人带至派出所向其宣传了电信诈骗的相关知识。意识到差点儿上当的老人表示,不会再轻易相信他人而转账汇款,同时向民警表示了感谢。

  二、日常生活中,如何防范电信诈骗?

  诈骗犯罪份子都是利用受害人趋利避害和轻信麻痹的心理,诱使受害人上当而实施诈骗犯罪活动,为此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警惕,加强防范意识,以免上当受骗。

  1.克服“贪利”思想,不要轻信麻痹,谨防上当。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不会掉馅饼。对犯罪份子实施的中奖诈骗、虚假办理高息贷款或信用卡套现诈骗及虚假致富信息转让诈骗,不要轻信中奖和他人能办理高息贷款或信用卡套现及有致富信息转让,一定多了解和分析识别真伪,以免上当受骗。

  2.不要轻易将自己或家人的身份、通讯信息等家庭、个人资料泄露给他人。对于家人意外受伤害需抢救治疗费用、朋友急事求助类的诈骗短信、电话,要仔细核对,不要着急恐慌,轻信上当,更不要上当将“急用款”汇入犯罪份子指定的银行账户。

  3.多作调查印证。对接到培训通知、冒充银行、公检法机构等声称银行卡升级和虚假招工、婚介类的诈骗,要及时向本地的相关单位和行业或亲临其办公地点进行咨询、核对,不要轻信陌生电话和信息,培训类费用一般都是现款交纳或者对公转账,不应汇入过个人账户,不要轻信上当。对于来电声称是公安、检查、法院、银行等的电话号码,务必多方印证,尝试回拨电话核实,防止犯罪分子利用改号软件等手法冒充电话号码。

  4.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如收到以加害、举报等威胁和谎称反洗钱类的陌生短信或电话,不要惊慌无措和轻信上当,最好不予理睬,更不要为“消灾”将钱款汇入犯罪份子指定的账户。必要时候,可以向当地公安机关等机构报告和核实。

  5.购买违禁物品属于违法行为。对于广告“推销”特殊器材、违禁品的短信、电话,应不予理睬并及时清除,更不应汇款购买。对于要求先汇款后交货或要求预交定金、保证金、风险抵押金、公证费、手续费购物的陌生短信、电话,一定要小心谨慎,仔细甄别,千万不要轻信麻痹和上当受骗。

  6.日常应多提示家中老人、未成年人注意防范电信诈骗,提高老人、未成年人的安全防范意识。犯罪分子通常喜欢选择相对容易上当受骗的老年人、未成年人作为诈骗目标,作为子女或者父母,除了自己注意防范电信诈骗外,应积极主动向加重老人、未成年人传递防诈骗的知识,为我们敬爱的长辈和需要呵护的下一代筑起防诈骗的知识围墙。

  三、遇到电信诈骗怎么办?

  应及联系银行办理银行卡挂失、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密码修改等,防止可能的损失进一步扩大。同时,应尽可能及时记下诈骗犯罪份子的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QQ号、MSN码等及银行卡账号,并记住犯罪份子的口音、语言特征和诈骗的手段经过,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积极配合公安机关开展侦查破案和追缴被骗款等工作。

  立即报警,固定证据,向公安机关提供所有能提供的线索,保存好所有与案件有关的物品、资料、联系方式等,积极配合并协助公安机关侦破案件。

  【法律依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居民遇冒充“公检法”及军人诈骗,如何防范电信诈骗”的详细内容,如果还有其他不懂的法律问题,欢迎咨询法律快车网律师!

声明:该内容系作者根据法律法规、政府官网以及互联网相关内容整合,如有侵权或者错误内容请【联系】平台删除。
查看更多

相关知识推荐

加载中